详细介绍:【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和“说说做做”,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角的本质特征;画角。 【教具、学具】 三角尺、多媒体课件、尺子、学具盒、一张不规则白纸,一张长方形纸、三根小棒、图钉和硬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一张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提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引入课题自然流畅,学生易接受。] 二、研讨互学 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想想在生活中曾注意到哪些物体上有角。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交流,最后展示)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师:今天来了一位新朋友,它也要学习角的认识,知道它是谁吗? 电脑出示:小马背着粮食来到河边过河,牛伯伯拦住了它的去路说:“小马,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要过河,先看看这些标志物上都有什么?”小松鼠跳起来说:“角、角、角。”小马迷惑了:“角在哪里哪?”同学们你们能帮小马找一找吗?(同位互相说说,然后电脑演示各种角。) [以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小马学习角)为线索,展开对角这个图形的研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形象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然后通过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达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 师:小马认识了角非常高兴,牛伯伯告诉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你过了河,要时刻注意发现生活中的角。小马高兴地点点头,就又上路了。它走着走着,突然在地上发现了一张不规则的纸,小马想:这上面有角吗? 2.让学生折角。 3.摸一摸角的感觉,体会角的特征。(板书) 4.用折好的角比着在纸上画角。 5.课件演示怎样画角。 6.说说角的组成。 7.让学生用尺子画角。(强调尺子的作用。) 8.师:同学们,小马继续往前走,这回它更加仔细地观察,所以它又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角,你想看看吗?(电脑出示) 师小结:像这些图形,我们都叫它角。(回顾、强调学生一开始折的一些模糊性的角及在比画上的错误。) [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看一看、折一折、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做一做,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三、拓展练习 1.认一认,辨一辨。 2.比一比。(哪个角大,哪个角小,让学生辩论。) 由如何确定一个角的大小,引出做一个活动的角的活动,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从而说明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这也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3.摆角。(用三根小棒摆出三个角) 4.打擂台。(用三根小棒看谁摆出的角最大。) [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题目,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师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1.师:闭上眼睛想想,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想想角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角的大小和谁有关,你是怎样画角的。 2.质疑问难。 [这既是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回顾与整理,又是一个很好的放松活动,希望学生能从本节课中受益。]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高建会 3.3.1“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