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94页《趣味运动会》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以开展运动会为背景,创设了一系列购买体育用品、如何根据场地开展比赛、设计表演队列的问题情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乘法、除法、统计等方面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首先出示情境图,学生讨论情境图中的信息,说一说小朋友在干什么,有哪些运动项目。接着进行购买体育用品的活动,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些改编,对统计表的设计做了一些调整,用“正”字展示统计的原始数据,目的让学生认识这种生活中常见的、简便的统计方式。学生根据这种统计方式说出参加各种比赛的人数,在此过程中我又穿插了“谁是谁的几倍”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说出某项目比赛的人数。这样以不同的方式出示人数,从细节地方加强了对统计、乘除法知识的巩固。接着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在巩固加法、减法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乘法、除法问题的解答。然后通过集体交流、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书中的两个购物问题,在此环节中训练学生学会审题,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24名同学进行分组有多种方法:每组2人,分12组;每组3人,分8组;每组4人,分6组……但如何确定分组方法合适,则与跑道的条数有关。我首先请学生说一说分组的各种情况,然后根据情境图中的跑道数再确定合适的分组方案,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答。
由于这是一节复习课,前面的练习都是在学生的交流中解决的,为了达到复习课的实效性,我在分组活动后安排了学生动笔练习,根据图中、题目给的信息、条件提出问题并列式,学生在练习中加以巩固。此环节训练了学生提问题,并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解答问题。
设计表演队列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不同的设计。为了让学生的设计更新颖,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活动开展的目的,我认真思考了如何引导学生设计有规律、有特点的图形。学校的女子鼓号队经常参加北京市的各种比赛,她们在队列设计上很有特点,因此我在活动前安排学生观看鼓号队的表演,让学生说说鼓号队为什么总能取得好的成绩,学生通过直观画面说出队列的设计特点,当学生头脑中有这方面的意识后,接着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独立设计,并用算式表达总人数。在交流学生的设计时,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指导学生用语言说出设计图案的特点,二是指导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计算队列的人数,这样既进行了设计,又复习了相关的乘法知识。
二. 学生分析
1. 教学本节复习课前对学生的前测:
前测方式:做一张小卷子
内容:1.口算
4×8= 81÷9= 6×7= 5×9= 54-9=
72÷8= 6×6= 48÷6= 21÷7= 42÷6=
2.列式解答
(1)一支钢笔的价钱是8元,一本《动画世界》的价钱是钢笔的7倍,一本《动画世界》多少钱?
(2)商店里有36个乒乓球,9个皮球,乒乓球的个数是皮球的几倍?
(3)小红做了9朵红花,是小明做的3倍,小明做了多少朵?
人数:37人
内容
种类 |
口算 |
列式计算 |
熟练 |
比较熟练 |
熟练 |
比较熟练 |
人数 |
30人 |
7人 |
24人 |
13人 |
百分比 |
81.1% |
19.9% |
64.9% |
36.1% |
对数据的简单分析 |
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除法计算,但部分学生口诀掌握得不熟练,用口诀计算除法算式的速度较慢。 |
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题目的条件分析数量关系,第1、2题掌握很好。第3题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上存在问题,谁是几倍量,谁是一倍量的理解上出现混淆。 |
2. 对前测教学的回顾:
通过对前测的分析,学生已经对乘除法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较准确地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乘除法问题。根据前测“小红做了9朵红花,是小明做的3倍,小明做了多少朵?”一题中学生缺乏认真审题,对问题欠缺进一步的思考,这说明平时在教学中对读题、审题,寻找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训练不足。
3.《趣味运动会》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说明:
通过对前测的分析,在教学中我改变了直接呈现给学生完整的体育比赛人数的统计表,而改为通过用“正”字表示的原始数据、各个比赛项目人数间的倍数关系提问后逐一出示。以策划比赛活动、购买体育用品为背景,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并让学生当小主人根据提示购买体育用品,学生的兴趣很高。通过解决比赛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读题、审题的能力。
比赛分组、设计表演队列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比赛分组问题,充分让学生探讨如何分并提出了多种方案,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场地的特点找到最合理的分组方案,立足于生活实际。设计表演队列活动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呈现了许多有特点的队列,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目标,这道开放题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发展。
三.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1.进一步加深对乘除法意义的理解,熟练利用乘法口诀计算。2.进一步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根据题意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3.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重点:1.进一步巩固乘除法计算,提高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具:课件
学具:课堂练习卷子
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一.谈话引入
1.今天光明小学的操场上很热闹,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
2.仔细观察一下,说说你从画面中知道哪些信息?
3.这是一场趣味运动会,比赛项目花样很多。智慧老人打算在咱们学校也开一场趣味运动会。他把筹备这场运动会的机会给了咱们班。看!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体育用品 |
集体交流
|
二. 购买体育用品
1.课件出示体育用品单价
2.淘气和笑笑统计出了本班同学喜欢的体育用品,有毽子、皮球、沙包和跳绳,还了解到每个毽子是3元,每个皮球是9元,每个沙包是2元,每根跳绳是5元。学完统计后,他们统计出了本班同学喜欢参加这些体育项目的人数,你知道都是多少人吗?
出示课件:
|
毽 子 |
皮 球 |
沙 包 |
跳 绳
|
每个(根)几元 |
3 元 |
9 元 |
2 元 |
5 元
|
参加人数 |
8 人 |
4 人 |
6 人 |
12 人
|
(4)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你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提个问题吗?
生:买一个皮球的价钱是买一个毽子的几倍?
指名列式解答
师:谁还能仿照他的样子再提一个这样的问题?(两三个学生)
生提加法问题,谁比谁便宜(贵)多少元,多(少)多少人。师再让一两个学生提类似的问题。
师板书问题、列式 (三种类型)
(5)参加跳绳的人数是扔沙包人的2倍,参加跳绳的有几人?
(6)买一个毽子的价钱的几倍就是买一个皮球的价钱? |
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来说出用“正”字统计的参加这些体育项目的人数。
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提问题并解答。
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
4.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真不错,回答问题也很精彩。智慧老人夸咱们真不愧是个会学习的好孩子。看!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挑战。
(1)挑战一:体育用品的单价图
二(1)班准备用40元购买3种体育用品,可以买些什么呢?
(2)挑战二:体育用品的单价图
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进入第二个挑战。
赵老师花了72元购买体育用品,她可能买哪些体育用品?
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一下。活动要求:
1. 1人说,其他同学认真听,发言时不重复别人的算法。
2. 每组选一名同学列式做记录,把同学说的算式写在这张纸上。
3. 交流的声音要小,自己本小组能听到就可以了。
4. 交流完就坐直坐正。
5.汇报交流 投影展示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在大家的精心筹备下,体育用品都买来了,淘气和笑笑遇到难题了,咱们一起看看他们在发愁什么呢?
24名同学报名参加50米赛跑,应该怎样分组呢?
2.想一想每组有几人?
3.同学们提出的方案可真多呀!小组讨论他们该选择哪种方案比较合适呢?为什么?
4.前面问题同学们掌握得都很好,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这些问题掌握地怎么样?
|
集体交流
小组合作,讨论72元可以购买哪些体育用品。
学生集体交流每组应分到几人。
小组讨论选哪种方案更合适 |
(1)有12人参加跳绳比赛,
可以分成几组?
(2)有27人进行拍皮球比赛,3人一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人一组进行踢毽子比赛,分成了8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动手设计
1.下面咱们轻松一下。展示鼓号队的队列表演
2.这是咱们学校鼓号队比赛表演的照片,他们多神气呀,为咱们学校赢得了不少荣誉,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总获得第一吗?(他们不仅有精神,演奏得好,队形也很新颖)
3.智慧老人想让咱们班同学为学校参加体操表演的18名同学设计表演队列,看哪个组设计得好,智慧老人就会把最佳设计奖杯送给你们。
要求:1.同桌两人合作,共同设计,用学具盒中的圆片在白色垫板上摆放。学具盒中的绿色圆片代表男生,黄色圆片代表女生,男女生各有9人。
2.操作完后,想一想怎样用算式表示出你们摆的总人数正好是18人。
看哪个小组互相谦让,会合作,完后坐直坐正。
4.学生汇报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真不错,说说你的收获吧! |
拿出小卷子,学生动手笔答
(学生能够根据条件正确补充问题,并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
同桌合作设计表演队列,并用算式计算摆的总数。 |
板书设计
趣味运动会
1.买一个皮球的价钱是买一个毽子的几倍?
9÷3=3
2.买三个沙包需要多少钱?
2×3=6(元)
3.参加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
8+6+4+12=30(人)
4.参加踢毽子比赛的人比扔沙包的多多少人?
8-6=2(人)
5.参加跳绳的人数是扔沙包人的2倍,参加跳绳的有几人?
6×2=12(人)
五、习题设计
把问题补充完整,并列式计算。
1.有 12 人参加跳绳比赛, 可以分成几组?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 27 人进行拍皮球比赛,3 人一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个人一组进行踢毽子比赛,分成了8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教学反思
第一次上课由于学生活动量多,导致最后一个活动“动手设计表演队列”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达不到此次活动的目的。组内老师认为应该把学生动手笔答小卷子的活动放到最后,这样可以机动处理,在第二次课上,我进行得很顺利,同时也能够留有充足的时间处理前面的问题,不像第一次讲课那么急促了。综合这两次课,虽然同上一个内容,但每次课达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己在教学技能的不足上也有了一定的改正。
1.两次课注意了以前讲课罗嗦、重复学生的话的毛病。以前讲课,对于学生刚刚回答的问题,我总是再重复讲一遍,目的上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实际上助长了学生不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的毛病。在本组老师的再三指正下,我在这两次课上,尽力克制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对于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就放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解决,采用简单的语言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发现没有老师的重复,学生能够听懂,这样节省出了很多时间进行其他内容的教学。我充分认识到了数学课教师语言应该注意简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继续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课堂上注意了及时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并及时给予一定的反馈。以前自己急于进行教学进度,对于学生课堂上生成的一些问题或想法,我没有做到认真倾听并给予合适的反馈,这样错过了认识学生在某方面知识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这两次课上,我注意了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发现在简单的问题中学生也容易出错,这需要老师及时指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课堂教学上,老师给予学生反馈不只表现在课堂纠错上,还要及时捕捉学生表述不清的地方,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等,对于复习课,更要帮助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选择。在这节课上,学生在根据体育用品统计表提问题时,有的学生提出了“参加比赛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算式是6+12+8+4=30,我追问了学生是怎么计算的,目的是在计算连加运算式时要学会观察,学会使用“凑十法”。在处理智慧老人的挑战选择合适的体育用品这个问题中,有的学生购买了多个同样的体育用品,采用的是连加的计算方法,我注意到了引导学生用更为简便的乘法来计算,这样培养学生进行算法优化的意识。但在处理这个问题中,我没有进行小结,应该把连加和乘法进行对比,让学生从感观上认识,乘法的确比连加简单,认识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3. 设计教案时注意了过渡语的使用。在以前教学时很少在使用过渡语上下工夫,通过这次课,我发现创设符合问题情境的过渡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过渡语贯穿整节课,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从另一个角度上让学生认识到事情有起因、经过、结果。他们在处理某个环节的问题时,从而认识到这个环节是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培养了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的态度。
4.做好备课,充分想到学生根据题目可能会引发出的想法,针对这些想法要有所准备。在以这些为基础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思考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力求把解决问题的环节简单化,避免形式上的繁琐。第一节试讲课,当电脑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的问题“24名学生参加50米跑步比赛,怎样分组最合理?”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后集体汇报交流。学生们根据乘法口诀认为分为2组、3组、4组、6组、8组。接着我问:选择哪种方案最合理?学生进行讨论,大多认可分为4组和6组这两种方案,由于我缺乏经验,急于按照教案去走,没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当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分为4组,因为操场上有4条跑道。”他的回答符合我备课时的思路,我马上认可了答案,并总结要根据操场的跑道条数来选择合理的分组方案。具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也在我的总结下机械地认可了这种方案。上完课后意识到自己在这道题上理解错了,混淆了小组接力跑和赛跑的方式。在第二节课上我进行了调整。当出示问题情境时,问学生:每组有几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答案是2人、3人、4人、6人、8人,接着学生小组讨论选择哪种最合理。学生根据跑道的条数能很快地选择每组4人的方案,再接着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出分成6组。当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分为4组也可以,一条跑道一个组。由于在备课时考虑到了学生可能会出现这种思路,因此,我当场让4个组前6名学生起立,让他们模拟比赛,结果大家发现这是接力赛跑,与题目的要求不同。这样的引导既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又能有效地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学生通过解决这道实际问题,从实际情况中区分了两种赛跑的不同方式,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
这节课存在着一些不足,如:
1.教态不自然,缺乏跟学生交流的亲切感。在课堂上生动幽默的语言更容易和学生交流,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我在课堂上缺乏这些,比较生硬、死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技巧。
2.对于学生的活动缺乏小结,没有充分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目的。如学生动 手设计表演队列活动,我要求同学合作给18个学生设计表演队列,并写出算式表示表示表演的总人数是18人。我发现有的学生设计得很有规律,算式很容易写出来,而有的学生设计没有规律,面对种种情况,我应该通过学生的汇报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设计要有规律,这样才能写出算式,但我没有点明,只是让设计有规律的学生展示了,那些设计没有规律的学生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第二次课我注意了这个问题,达到的效果好一些,可见教师的活动小结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