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卫慧鸽老师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
(6)质疑,问难。
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
(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出示:日出时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
2、解读3、4句。
(过渡,师导: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见了日出时美丽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学生齐读3、4句。
(2)理解词语。
不畏:不怕。
缘:因为。
(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3、整体理解诗意。
四、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师导:现在我们理解的只是诗句的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