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巫
|
查询教案和教学反思的详细结果
|
教学目标: 1.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页下注释、工具书,表述出文章大意,揣摩越巫的形象;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讨从文中获得的启示,并能运用所得解决生活中的“越巫”问题。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形象,探究生活中的“越巫”现象并学会科学的处理方法。 [课前学习] 借助页下注释、工具书,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还珠》中的萨满法师导入[录像] 巫师巫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有信徒。即使在文化较发达的今天,巫术在社会中仍有一定的市场。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呢? 明代的方孝孺在他的《逊志斋集》中就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方孝孺的《越巫》。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小组活动:基础大比拼 [小组合作理解文章,探讨并整合问题。] 提出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尝试自己翻译文章。 (1)划出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 (2)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将小组交流后认为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提出。 [老师可视课堂情况增加问题作为小组竞赛挑战题,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我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内容,那么哪个小组能勇敢地站起来为大家概括一下,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教师引导学生用六要素概括] 三.深入理解主题:挑战法官 越巫死了,悠悠岁月流逝,数千年后的今天,越巫的子孙将此案递交法庭,要求严惩“真凶”,但越巫之死,到底是谁的错呢?如果你也在法庭之上,你有什么看法? (1)先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寻找线索,找出并确定“真凶”; (2)在小组内交换意见并加以整合,准备发言,发言时要做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投影“我们小组认为 应为越巫之死负责,因为……” [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性评价,或请其他小组同学补充、评价] 一场跨越千年的案子落下了帷幕,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同学们,从这个案件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过渡] 四.比较阅读 板桥三娘子(节选) (前文内容简介:有个叫赵季和的人,有一次到板桥住店,无意中发现店主三娘子把施过巫术的荞麦烧饼给旅客们吃。旅客吃了这种烧饼后都变成了驴子。三娘子把他们的财物占有已有。赵季和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于是——) 后月余日(1),季和从东都回,将至板桥店,预作荞麦烧饼,大小如前。既至,复寓宿焉。三娘子欢悦如初,其夕更无他客,主人供待愈厚。窗深,殷勤问所欲。季和曰:“明晨发,请随事点心(2)。”三娘子曰:“此事无疑(3),但请稳睡。”半夜后,季和窥见之,一依前所为(4)。天明,三娘子具盘食,果实(5)烧饼数枚于盘中,讫更取他物(6),季和乘间走下,以先有者易其一枚,彼不知觉也。季和将发(7),就食,谓三娘子曰:“适会(8)某自有烧饼,请撤去主人者,留待他宾。”即取已者食之。方饮次(9),三娘子送茶出来。季和曰:“请主人尝客一片烧饼。”乃拣所易者,与噉(10)之。才入口,三娘子据地作驴声,既立变为驴,甚壮健。季和即乘之发,兼尽收木人木牛子等(11),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12)。季和乘策所变驴,周游他处,未尝阻失(13),日行百里。 (选自《河东记》) 注释: (1)[后月余日]:一个多月后。(2)[随事点心]:随便准备点吃的东西。(3)[无疑]:不必担心。(4)[一依前所为]:一切与上一次的做法(即制作荞麦烧饼的方法)一样。(5)[果实]:果然盛上。(6)[讫更取他物]:做完这件事,又去取别的东西。(7)[发]:出发。(8)[适会]:恰巧。(9)[方饮冰]:正在吃饭的时候。(10)[噉(dàn)]:同“啖”,吃。(11)[木人木牛子]:三娘子制作荞麦烧饼的工具。(12)[然不得其术,试之不成]:(虽然有了工具)但是不会她的法术,试验没有成功。(13)[未尝阻失]:没有发生过驴不服乘骑的事故。 问题情境: 《板桥三娘子》和《越巫》这两个故事,有什么异同点呢?请选取你感兴趣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要求: (1)先独立选取角度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分工明确。 (2)小组长整理小组发言,小组成员合作认真填好记录卡。 课后学习: 小作文:《我谈越巫》 《越巫之死我之见》 《从“越巫”现象看开去》 《从少年的恶作剧谈起》 …… 选择你所感兴趣的角度,也可自选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300字。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案和教学反思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越巫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