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鉴赏
|
查询教案和教学反思的详细结果
|
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整体鉴赏:抓住诗眼 知人论世 推己及人 (一)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登山观海的宽阔雄伟的景象 (二)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表现了曹操壮阔的胸襟、叱咤风云的气概和宏远的政治抱负。 (三)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辞手法:互文、夸张 表达方式: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照应、正衬、反衬 教师引导整体鉴赏诗歌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乌桓,九月胜利回师,经过碣石登山观海,写下了这篇不朽著作。毛泽 6 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就是这首诗。前四句交代了观沧海的位置和放眼观海初得的印象。曹操居高临海,视野辽阔,壮美之景尽收眼底。突兀耸立的岛屿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粗线条地勾勒了沧海神奇壮观之远景。接着细写山上树木到了秋天仍旧繁茂,百草丰美。海水汹涌澎湃。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大多有悲秋的基调,文人骚客因秋风而临风落泪,见落叶而触景生情。而曹操笔下的秋天秋意盎然,辽阔壮美,毫无萧瑟凄凉的意绪。曹操由眼前之景联系到广阔无垠的宇宙,把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给读者。沧海茫茫与天相接,日月星辰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都由大海吐纳。眼前的景是心中情之所触,既描写眼前的美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最后两句是配合音乐的时候加上去的,跟正文没有关系。这首是诗是魏晋南北朝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所以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绪,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情趣都是密切相关的。 2.品诗把脉 定风波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改依据:“五准”原则①定准题点②找准诗眼③抓准主旨④踩准分点⑤用准词句 1、 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①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设计4道评改题,依据“五准”原则,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②简介:此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触而作。词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观谈人生哲理,语带双关,有一种迭宕不平之气隐在字里行间。 3.学以致用 把班上的学生分两半,分别做其中一首诗。 提醒学生注意近体诗“起——承——转——合”的结构。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怀念故乡,热爱故乡。“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2、 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燕然 两个字中。 3、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7 ①简介 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岁的李白离开四川老家,沿长江东下,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长途游历。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驶去。目的是到湖南、湖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②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西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尉,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注:燕然:本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过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一“燕然勒石“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握内容 (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感情 (抒什么感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把握技巧 (用什么方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1、 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失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 往事:是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 故国:“故国”是指已灭亡的南唐。 雕栏玉砌:“雕栏玉砌”指代旧日的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富的东西。 朱颜改:语含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2、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简介:作者李煜曾经是显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词时已是北宋的阶下囚,因而词中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后两句以春水喻愁思广为传颂,此词也因此被喻为“词中之帝”。李煜在他41岁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为词中明言“故国”、“雕栏玉砌”,宋太宗闻知后,觉得它有故国之思,赐牵机药毒死他。因此,这词便成了李煜的绝笔。结尾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__愁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⑵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⑶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案和教学反思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古诗词鉴赏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
下一篇文章: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