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题的总体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体现了江苏省地理科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侧重地理学科内综合能力及应用能力的考查,体现了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突出了思维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知识覆盖面适度,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比重略大,整体难度适中Ⅱ卷试题难度大于Ⅰ卷。(I卷难度系数平均0.67,II卷难度系数平均0.59,全卷平均0.63),全市平均分为94.7。
1.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全卷的内容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球运动、天气与气候、陆地与环境、人类的生产活动、人口问题、国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注重对地理主干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考查。地球、地图知识主要考查了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情景分析、审清题意,将不同的地理要素进行叠加,进行简单的时间推理计算、晨昏线判断、日出方位的判别;自然地理部分,重点考查了学生对系统地理概念和理论模式化的判断、解析及应用能力,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考查如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太阳能电站的区位因素;人文地理方面,凸现时代感,关注社会热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生全面素质、人文素养方面的考查。考查重点集中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区域特征方面,如 “城市发展”、“产业转移”、“区域比较”等。
2.学科特色体现充分:试题以地图语言作为主要的呈现方式,注重对地理能力的考查。全卷地图共15幅,还有不少无图考图的题,全卷36题中,共有31题的设问以地图入手,总分值约占全卷的比例近86%,要求学生能够地理图表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评价和阐释,以获得正确的地理结论。
3.注重地理学习能力的考查:(1)获取信息的能力;(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3)描述和阐释能力;(4)论证的能力;(5)审题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试题设计从图像、统计资料、背景资料分析等多个方面展示了地理研究的科学性:特别强调了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定性定量研究,多角度多层面考核专业科学思维能力。如:地理识记、观察表达、读图判断、归纳分析、逻辑推理等。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有效地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关注社会生活:试题注重贴近学生生活的可再生知识的应用,取材广泛切入点选择新颖,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现实生活。如:太阳能发电站的区位因素、城市地域分布、产业转移、胡锦涛非洲之行、朝核问题六方会谈、邮票中的地理知识等等,关注焦点、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5.在原有题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题: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
6.试题的严谨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如34题中的第3小问要求学生在图中添画公路,虽然题目中的要求是工程量达到最小,参考答案与实际生活不符(公路接近居民点),学生得分也不高,又如35题中第2小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由于问题的指向不是很清晰,使得多数学生就图说明,与参考答案不符,几乎不得分;却非常简洁明了,还有象32题中的法国已不在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国家中,虽然可以考但考得如此之细,笔者认为似有超纲之嫌,同时本卷中的32题和34题的几个小问与2007年《地理教育》第1期的题目完全一致,导致试卷的信度和效度有所下降,使试卷的评价性功能也得不到真正的体现。
二、试题得分情况统计及分析:
随机抽取了一百份试卷作为样本分析,统计结果如下:选择题抽样统计得分率为67%,综合题抽样统计得分率为59%,全市总均分为94.7分。
(一)各小题得分情况如下:
选择题得分统计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80
|
55
|
43
|
78
|
80
|
50
|
100
|
95
|
23
|
68
|
68
|
95
|
78
|
73
|
40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68
|
88
|
88
|
78
|
93
|
93
|
50
|
73
|
98
|
93
|
93
|
23
|
63
|
5
|
18
|
综合题得分统计
题号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总分
|
平均分
|
10.74
|
7.9
|
8.36
|
13.1
|
2.94
|
5.8
|
94.7
|
得分率%
|
76.71
|
56.43
|
69.67
|
65.5
|
36.75
|
48.33
|
|
(二)典型错误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模糊,一知半解:由于基本概念不清,失去了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一步分析认识的基础。区域地理空间定位模糊,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答题质量。如第2、 13、14、15、22、23题这些涉及到区域地理的题目学生的得分都较低。
2. 读图、识图、迁移整合的能力欠缺:地理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图像去表达空间的概念,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对学生利用地图、图表资料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力度在逐渐加强,读懂“地图语言”,提取图中信息,分析图示内容的变化等均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而试卷中暴露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不够,导致不能正确地提取、筛选和分析信息。如试卷中很多题目都是以中心组题的形式出现,各个环节层层相套,只要有一个地方稍微迟疑,就可以导致“满盘皆输”的结果。如13-15题、21-23题。
3.书本知识不扎实:如31题中关于春讯的成因,不少学生答成了冰雪融水,再如综合题35,是一道典型的基础知识的考查题,所有的答案几乎都源于课本,甚至是课本的原话,但由于有的学生好高骛远,平常对课本的关注较少,导致本该拿分的题目失分,虽然有些题目直接考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学生表现出的情况来看,差强人意,看来回归课本仍是复习的永恒主题。
4.答题语言的规范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欠佳。地理高考考纲中明确提出了用文字图表等不同方式进行表述的要求,考查的绝不是纯文字的表述,在表述中包括了知识的考查,更主要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而学生往往不能正确使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用书面文字的形式来完成各种问题的解答。
5.动手能力弱:试卷中需要学生绘图的题一共有三题,统计下来这三题的得分率都很低,说明在绝大多数学生中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即看看都会,真的要自己动手便不知从何入手了。
三、下阶段教学的几点启示
1.认真研读考纲,明确考试要求:要求师生共同研读考试说明,就考试说明的要求对知识点逐条过关,,个个击破。
2.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回归课本、回归基础。明确地理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建立联系并能进行有效地迁移,不能就题论题。
3.精讲精练,提高训练效益,指导学生精确定位。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例题,在例题的讲解中不要仅仅满足于一个答案的呈现和一道题目的解决,而要探索题目背后所隐含的知识要点、思维方法,要从一道题目的解决中获得一类题目的解决方法。同时对于探究题也要适当地关注。
4.加强地理语言规范性表述的教学:要求在答题中表述准确,没有歧义;表述完整,没有信息丢失;表述符合逻辑,没有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
5.督促学生及时反思,对复习内容的要深入思考――即“感悟”,感悟方法的运用,回味知识的描述、反思已有的结论。讨论、一题多解、交叉答疑和述评等是训练的好方法。要舍得拿出时间思考、表述甚至争论,激发思维火花和创新欲望,在最短时间有最大的提升。
6.进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从这次试卷中可以反映学生的选择题答题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在选择题上没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定时定量,因为选择在最后阶段是能够成为分数的增长点的。
7.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