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卷整体分析
1、试卷结构稳中偏难
本次试卷在题型、题量、考查方式与河南省中考题化学试卷相比保持一致,整体难度基本相同,但是考虑到学生刚刚学完教材,综合能力还比较差,对现阶段学生来说偏难,试卷考查点基本涵盖初中教材化学学习内容。
2、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次试卷的选材侧重体现化学与生活、社会、生产、科技中的实际问题,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试题背景,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源于社会,试卷体现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3、立足基础,注重探究
本次试卷中的试题,既体现了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又有在教材中基本探究活动中的方法基础上的拓展。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究方法与能力的考查,利用试题的开放性,着重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思维空间,以此考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并借此张扬学生的创新精神。
4、试题内容分析。
内 容 |
题 号 |
身边的化学物质 |
3、4、6、7、8、9、11、15、23 |
物质构成的奥秘 |
2、3、5、7、11、13、16、21 |
物质的化学反应 |
1、4、6、8、11、13、14、16、17、18、19、23 |
化学与社会发展 |
1、7、8、11、14、15、21、 |
科学探究 |
1、10、11、12、14、20、22、23 |
二、典型错误分析:
1、基本概念模糊不清
如第4题,主要考察置换反应概念的理解,第5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元素的概念体会是否深刻;第19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反应类型和物质种类的理解。
2、对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关系掌握不熟练
如第17题,学生对利用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来除杂的反应关系和基本操作的方法和原理都不到位,18题,学生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的关系掌握不熟练。
3、化学用语的书写及意义掌握不够
如第5题,第6题,第13题,第16题,反映出学生对元素、原子、离子、分子、化合价和氧化物等这些化学用语的意义模糊不清,对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掌握也不是很好,而且缺乏一定的理解和训练,所以错误率较高。
4、语言表达能力差
如第20题,第23题第(2)、(4)小题,不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规律的总结不到位,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叙述不到位,体现在有的知识虽然知道,但说不清楚,语言表达不全面,反映出学生思维不够全面、严谨,表达能力不到位、不准确。
5、解题规范性不够
如第23题(6)的计算题,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解题基本格式、计算结果处理不规范的情况较多。
三、下阶段教学建议:
1、加强对学生的双基教学
一是防止进行“超纲”性复习,已经明确的不作要求或降低要求的内容,不再往高处拔,如盐和盐的反应。二是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载体学好(特别是化学用语的教学)。三是教学应多联系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的知识去观察分析,让学生不断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注重实验,重视观察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摸试卷和近年的中考题都加强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核,而这方面正是由于有的老师赶时间、赶进度造成教学的薄弱环节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准确描述、科学分析,要注重实验教学的科学性、严密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设计实验。
3、重视过程教学,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一摸试卷中,已经没有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知识应用性题目,因此教学中,不要为提高“效率”而简简单单给出结论让学生记,给题目让学生练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方式,教师应设法唤醒、激发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的内在品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重视精选习题,提高练习质量
习题要做,但应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在每一个知识点的题目的选择上要更具针对性,要从各地中考试题中精选有利于感悟方法、培养能力的典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答、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积累解题经验。要大胆放弃一些偏、繁、怪和无实际意义的题目,严格控制习题的难度和总量。
5、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环境的习题类型的训练
这类试题考查内容广泛,立意新颖,具有起点高,落点低,区分度好的优点,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生产和社会中各类化学问题,关心社会,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6、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和对问题表达能力的培养
审题能力和对问题的表达能力是学生另一个薄弱的环节,也是形成学生答题过程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对问题的语言文字表述能力的提高列入到教学常规环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