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父所言,亦是二子思想斗争中不可回避的真实的一个方面。
二子将其劝词写进作品,亦是承认在人生道路上确实还有自己抉择之外的选择,而且这一选择,也曾经对他们产生过动摇与影响。他们自身也曾有过这方面的考虑与斗争。只要看看二子的答词,无一例外地选择反问句式,即可见其一斑。反诘有力,表明自己的坚定执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正因为对方击中自己的弱点,通过反诘来克服、克制、限制自身的弱点与动摇。这种反诘与其说是针对二父的,不如说是针对自身心灵深处的犹疑、动摇。通过反诘的强化以坚其志。
由此观之,屈、陶之伟大,不在于表层上的选择与坚持:屈原被疏被放后决不屈服,沉湘以抗;陶渊明弃官归田之后决不出仕、终穷一生,而在于他们心理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自我净化、自我升华的胜利与成功。他们不掩饰自己的矛盾与动摇,他们能够正确地直接面对这种矛盾与动摇,从而通过自我调节与平衡,克服这种矛盾与动摇。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真实可信的心灵脉搏的跳动,有血有肉的苦难人生的追求,同于常人而又超于常人的可贵之处。假如我们对渔父、田父的解读,还感到不太可信的话,我们还可以找出众多的旁证。如《离骚》中的女须、灵氛、巫咸之词,《卜居》中的八种选择。选择代表了矛盾与动摇;选择,又显示了矛盾与斗争后的归趋与倾向。八问之中,如果说一、二问还多少带有可供选择的性质,那么,三至八问则明显为一是一非,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陶渊明自己就更坦率了,“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之五)。“贫”与“富”代表了两种选择:出仕?还是坚持隐居?两种思想在心里常常发生激烈的斗争,令人欣慰的是,最终“道义”战胜“出仕”。他的《饮酒》组诗亦常通过反问句式来表达他的矛盾、斗争,如“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之二)“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之十二)、“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之十五)无法想象,如果没有矛盾、动摇、斗争,他写下这些干什么呢?他的《归去来兮辞》向来获得好评,或称为辞官归隐的宣言书。窃以为此言过矣,此篇正是陶渊明冲动弃官、回家犹疑之后“以坚隐志”的作品。
全篇采用了三种句式、三种时态。写现实思想矛盾,则采用充满理性的反诘句式,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种反问本身,正是其归隐之后无法掩饰的追悔、动摇、矛盾心情的反应,亦是斗争以“道胜”为结局而以坚其志。写归田经过,则采用夸张、放大的手法,如云“草屋八九间”的住宅有“衡宇”、“园”、“松菊”等,同《归园田居》诗中“榆柳”、“桃李”、“深巷”、“户庭”一样,都是心灵化的描写,是所谓“无官一身轻”的自我安慰。写将来生活安排,则采用“或”字句式,写出绚丽浪漫的隐逸安排。这种超自然、超客观的描写与美化,也是其官本位失落之后的“异化”反映。寂寞与孤独伟人的心灵总是超越世俗的,其精神需求达到最高层次,其痛苦与忧愁,寂寞与孤独,也就达到最高程度,有人称之为“伟人宇宙孤独感”。用罗曼·罗兰的话来说,他们是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是远远走在现代文明之前的人,是被一般人误解、非议、“诬蔑”的人。陶渊明也是寂寞、孤独的伟大诗人,他的孤独首先呈现在作品中。屈原的孤独是没有人理解他,“众人皆醉吾独醒”,《惜诵》的抒发最有代表性:情沈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也。心郁邑余亻宅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退静默而莫余知兮,进号呼又莫吾闻。申亻宅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忄屯忄屯。而他的对立面又是如此的强大、众多,有“党人”、“众女”、“时俗”、“举世”、“众人”、“众谗人”。渊明隐居以后,也常常感到孤云无依、知音不存。其《饮酒》“序”云:“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在《连雨独饮》中说:“自我抱兹独,亻黾亻免四十年”,时间实在太长了,常常“慷慨独悲歌”(《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其《饮酒》结句云:“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被人斥为谬误,只好装醉汉,而无法将真实的心态表露出来,简直有阮籍《咏怀》味道,“愿为云间鸟,千里一哀鸣”,人间难觅知音,无法倾吐,只希望成为一只鸟,到千里之高空哀鸣倾诉!与屈原一样,渊明感到孤独,同时受到各方非议,如“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咏贫士》之二)、“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饮酒》之六)。
渊明在《祭从弟敬远文》中,感激敬远对他隐居的理解:“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置被众议。”而这一“唯一”的知音,亦于31岁那年过早去世了。颜延之很敬服渊明的不顾众议,“岂若夫子,因心违事。畏荣好古,薄身厚志。”(《陶征士诔》)因为孤独、没人理解,他们均将思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在古贤前修中寻找知音。如屈原作品并没有直接点到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吴起、商鞅等。他涉及的“臣子”类人物分为两组:一是羡慕的前贤,如挚、咎繇、傅说、吕望、宁戚、百里奚(可谓“得志”组)。二是自慰的前修,如伯夷、比千、梅伯、箕子、彭咸、申徒、伍子胥、介子推(可谓“失意”殉节组)。屈原正是从他们身上借以自慰,汲取力量。渊明隐居后,受到“众议”,故亦大量引古贤古隐为“知音”,如“羲皇上人”,逝然不顾,被褐幽居”的鲁二儒、“采薇高歌,慨想黄虞”的夷齐、“去矣寻名山,上山岂知反”的尚长与禽庆、荷艹条丈人、长沮桀溺、於陵仲子、张长公、丙曼容、郑次都、薛孟尝、邵平、荣启期、黄绮、黔娄、黄子廉、疏广、疏受,并且自称“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屈陶二子的“寂寞与孤独”,是他们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屈子的敏感多愁憔悴失意、过份的耿直、过份的执着,加之几分狂态,几分醉意,几分痴迷,几分迂阔,使他与同时代的人造成了巨大的隔膜,几乎没有给予一点点与其历史价值相称的关注,使得当时的历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