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是豪门大宅之地,如今一片野草闲花;更有一抹斜阳,似是邀人凭吊。荒凉冷落一至于斯!而豪宅中之燕子,海外归来,却早已不见了雕梁画栋,惟有栖身于寻常百姓家。同是一种兴亡感慨,一个新奇的意象便使这诗千古流传。
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这类诗,可谓”效民歌体”,没什么重大内容,读者读它如看风俗画便可。看风俗画,要看地方特色,看作者如何传当地人物风神。读《竹枝词》亦当如此。首二句,其色其声其景足以衬出人物心情之自由欢快。后两句是”诗家语”,用女主人公的口气写,不是作者在”反映”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欺凌”,诸如此类。刘禹锡没有我们的革命家那么高的觉悟。他只是”画”出那里的村姑的风情。你细心听听那语气吧,那女子分明在撒娇哩!
最后,请看看刘禹锡这首《柳枝词》: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诗原是从白居易的《板桥路》改成的。白作如下:
梁宛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
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诗最忌废话多多。试比较两诗,自可得许多诗家妙谛!
友好诤言
第五十九讲”刘禹锡诗”。选讲的七首诗,除后二首”效民歌体”聊备一格外,其他五首都是梦得诗中的佳作名篇,又都是怀古伤今,或因伤今而怀古,另有怀抱之作,集中表现了刘禹锡政治家的锐敏,历史家的洞察,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和革新家的探问。诚如兄评《蜀先主庙》所说,”这‘凄凉’,既针对古史,也针对唐史。唐太宗的后代们也有许多‘不象贤’之辈。”兄评诗习惯于从诗作的大背景、诗人的主要经历里,探索该诗所蕴含的作者的生命体验,并将它阐发出来,属于诗的文化阐释,也许是”底蕴”所规定,所要求的。成功处在于既有历史深度,又有鉴赏者的眼光,创作实践体味,不落别人窠臼。如评《石头城》说”旧时月”不知人事改,”还保持旧习惯,直到夜深才进城,把今昔对比写得别出心裁,把感慨写得特别深化。”深得此诗真谛,是全讲点睛处。而欠缺处是往往以今揆古,陷于穿凿。如评《西塞山怀古》说刘禹锡预卜拥兵自重的野心家”命运是必然失败。刘氏的信心出于对人心所向判断,又来自读史的收获”等等,未必符合于诗的实际。
我认为这四首怀古诗都散发着伤感情调和萧瑟氛围,这正是中唐以后衰气在诗人心灵中自觉或不自觉的流露。如果说,刘和同时代大诗人比(如元、白)独异处,正在于他政治家预见和历史家的洞察,确实能感知时代真实脉搏,并准确、自然地表现在诗中。从《西塞山》的情调和氛围说,很难说刘氏有信心。”几回伤往事”,正包括”后人而复哀后人”的意味,更包含诗永贞革新失败的生命体验在内。至于”山形依旧”句,绝非”冷笑”野心家”蚍蜉撼大树”。”依旧”与上句”几回”遥遥对应,使上下句浑然一体,将对东吴覆灭的历史感叹延伸到目前现实上来,而以”萧萧芦荻秋”的象征景色作结,对上句”四海为家”是示警,也是反讽。《唐诗纪事》中称该诗是元、白、刘、韦(楚客)以南朝兴废事各赋金陵怀古诗,刘诗先成,白居易评价说:”四人探骊龙,子先得珠,所馀鳞爪何用耶?”馀人皆辍笔。这事实未必可靠,但刘这种充满历史更替的现实预感,未必其他三人都有,这正是政治家得先几之兆的眼光独到处。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