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L >> li >> 李秀成 >> 正文

 

再说曾国藩中李秀成“招齐”的计。七月初二日,他写信给李鸿章说:

再说曾国藩中李秀成“招齐”的计。七月初二日,他写信给李鸿章说:

  “据伪忠王供,……劝官军不宜多杀两广人,恐粤‘贼’势孤,而心愈固结,则军事仍无了日等语。”同日,曾国藩也把同样的话告知左宗棠。七月初五夜,曾国藩与李秀成讨论“招齐章程”,当面答应了李秀成。七月初六日,曾国藩杀了李秀成。七月初七日,他就向皇帝报告李秀成的话,并表示自己的意见说:

  “又力劝官兵不宜专杀两广之人,恐粤‘贼’愈孤,逆党愈固,军事仍无了日。其言颇有可采。”案这一段话,乃是“招齐章程”的概括;“招齐章程”乃是从这一段话提出来的具体条文。所谓“其言颇有可采”,就是说“招齐”的办法可行。只因为“招降”是与当时清廷企图在苏、浙聚歼太平军的决策抵触,所以曾国藩这时只是向皇帝及有关方面进行试探,并向皇帝表示了自己的意见,他还不敢明白地提出“招降”的建议。但是,不能说这个早就做了百万太平军同时“归降”的大梦的曾国藩没有中李秀成的计。

  有人说,曾国藩既中李秀成计,为什么他不留李秀成去办“招降”,却把李秀成杀了呢?考曾国藩六月二十三日在安庆上奏皇帝说:“臣国藩拜折后,即行驰赴金陵。李秀成、洪仁达应否献俘,俟到金陵后,察酌具奏。”他在六月二十五日赶到南京,当晚讯问了李秀成,第二天,写信给儿子曾纪泽就说:“伪忠王曾亲讯一次,拟即在此杀之。”曾国藩为什么讯问了李秀成就决定不献俘而即在南京杀害呢?这是因为怕李秀成到北京去会利用他与清廷的矛盾把他对皇帝的大欺骗揭穿出来。曾国藩的心腹幕僚赵烈文记曾国藩向他商量,要即杀李秀成,不候旨。他与曾国藩都认为李秀成“甚狡,不宜使入都”。赵烈文的记载,暴露出曾国藩在南京不候旨而赶快杀害李秀成的真正原因。至于曾国藩怕李秀成到北京去揭穿他的大欺骗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抢光天王宫财宝一事。因为当时中外纷传天王宫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清廷正垂涎着这些财宝,到七月十一日果然由御史贾铎出面奏请饬曾国藩将天京所储金银查明报部备拨。而现在它们都给曾国藩的部下抢光了,放火灭迹,曾国藩却捏说幼天王城破积薪自焚去欺骗清廷。曾国藩到南京,一问李秀成就知道了真相。他怎能留下李秀成不杀呢!他杀了李秀成,灭绝了生口;他还可以假借李秀成之口编造出“讯问李秀成,据称昔年虽有圣库之名,实系洪秀全之私藏,并非伪都之公帑。伪朝官兵,向无俸饷,而王长兄次兄且用穷刑峻法搜括各馆之银米。苏州存银稍多于金陵,亦无公帑积储一处。惟秀成所得银米尽数散给部下,众情翕然。此外各私其财,而公家贫困等语”,去搪塞清廷。曾国藩的阴险毒辣,正在这里。因此,他就不能因为要“招降”而留下李秀成不杀。

  当日曾国藩对李秀成“招齐章程”向皇帝陈述了意见,皇帝对他这一个意见没有作表示。曾国藩向左宗棠、李鸿章进行试探,左宗棠有没有答复,我们还不知道。李鸿章却复信反对。李秀成这一颗“招齐章程”的香饵,敌人没有吞到肚里去。但就曾国藩本人来说,他却中了李秀成的计。

  (三)在这条苦肉缓兵计的掩护下所取得的效果

  李秀成在这条苦肉缓兵计的掩护下,究竟使太平天国取得些什么效果呢?那就是掩护了幼天王与广德、湖州太平军进入江西。

  掩护了幼天王进出广德、湖州地区,与掩护广德、湖州的太平军保卫幼天王进入江西,这就完成了天京陷后首要的军事行动。因为太平天国在国家组织中用的是君主政体,建国十多年,天王逝世后,即由幼天王继承大位,所以只要幼天王存在,就可以维系人心,号召各方。沈葆桢在《席军生擒首逆折》里论其事说:

  “窃念洪福瑱黄口小儿,无足介意。惟洪秀全窃号十有余岁,流毒十有余省,遗孽犹在,则神奸巨憝,倚其名号,足以挥召群凶。臣诘洪仁玕以由浙入江意将何往。据供定议从抚、建合康、侍等逆,出湖北会石达开、陈玉成余党,踞荆、襄,以窥长安。不料汪海洋、李世贤业经官军剿遁,是以寻踪西行等语。

  “臣查李世贤已入南雄,复回龙、定,击退后,又由粤境东趋;汪海洋回犯宁都,迨偪入武平,又折窥汀界;湖北之‘贼’,亦舍英、霍,而入广济,无非思得幼逆,妄冀死灰复燃。……当幼逆遁至广昌,去康逆已间不容发。幸席宝田昼夜穷剿,迫至石城,鲍超援宁都,克瑞金,使康逆无可容足,而幼逆辗转荒谷,十有余日,不为饿莩,卒就生擒。此皆列圣在天之灵,与皇太后皇上威福所致。东南大局,从此底定矣。”当幼天王入湖北后就定下全局大计,即到江西抚州府、建昌府会合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军,出湖北,与扶王陈德才军会师,踞荆、襄以图长安。当进入江西后,已入广东境的李世贤军即回师东趋,汪海洋军回攻宁都,陈德才军也从霍山、英山进入广济,都是为着要迎护幼天王而来。到他被俘就义后,太平天国失掉了这一面维系人心、号召各方的旗帜,长江南北大军遂被敌人分别消灭。敌人在幼天王被俘时,就预言“东南大局从此底定矣”,后来事实证明并没有错。由此可见幼天王关系太平天国的重大,也就可见李秀成这条苦肉缓兵计所取得的这两部分效果的重大。

  幼天王军覆被俘,是在江西石城县杨家牌之役。石城覆败,有两大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英勇的统帅堵王黄文金不幸在刚刚向江西进军的途中就在安徽宁国县病死了,军队没有好统帅,就被敌人在江西打垮。黄文金是太平天国一员以英勇著名的大将,敌人最怕他,称他做黄老虎。甲子十四年春,苏、浙军队开入江西就粮食,特留他镇守湖州、广德,以保卫苏、浙、皖、赣四省的交通。他在湖州双打左宗棠、李鸿章,围了左宗棠的军营,打败了李鸿章的援军。当湖州、广德撤出时,在他统帅之下,军威振奋。到他死后,军队统帅的责任落到干王洪仁玕身上。洪仁玕没有军事经验,在军队里面又没有威信。这时候,后有追兵,前面都是敌境,处处被拦截。军队失去了英勇的统帅,军心就都散了。第二个原因,是侍王李世贤等军队已经进入广东,湖州军队到江西后,寻踪西行,仓皇奔走,遂致为敌人覆败。

  假如黄文金不死,肯定不致有石城覆败,李世贤等军队虽已入广东,仍会顺利地取得会师。从石城之役来看,中午太平军还把追兵打败,到夜间,洪仁玕因战胜而麻痹,解除警备,遭敌黑夜劫营,措手不及,才致覆败,可见敌军并不是强兵。假如李世贤等军队仍在江西,则黄文金虽死,湖州军队一到江西就取得会师,也肯定不会有石城覆败。这样一来,湖州军队与李世贤等军队取得会师了,形势就完全不同了。扶王陈德才大军已经从霍山、英山入广济,再进便是长江北岸了。幼天王这一面号召太平天国军民的大旗,由李世贤大军高高举起,不但可以稳定北岸军心,不致有后来叛徒纷纷叛变,大军瓦解,陈德才服毒而死的事变,而且北岸大军既将接近江边,南岸大军也要设法向沿江推进,那么,虽然“招齐章程”最后这一步计没有成功,长江南岸大军在北岸大军迎护的情况下,就很有可能达到完成渡江会师的目的。只要幼天王尚存,南岸太平军保护他渡了江会师,太平天国依然有个中心,军力依然完整,政权仍然集中,太平天国的形势就完全不同了。天京陷落,将不是太平天国的灭亡,而是太平天国复兴的起点了。

  黄文金的病死,与李世贤军队的入广东,都是意外的事变。正是这两件事变,才使得李秀成掩护幼天王,掩护广德、湖州军队向江西进军,失却了原来所预期的最后大目的。我们当然不能因为这意外事变所产生的后果,就毋视了李秀成这条苦肉缓兵计所已经取得的掩护幼天王、掩护广德、湖州太平军进入江西的作用的重大。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李秀成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再说曾国藩中李秀成“招齐”的计。七月初二日,他写信给李鸿章说: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忠王李秀成是忠还是不忠
    吴惠萍:曾国藩删改《李秀成自述》真
    英雄变奏曲(2)
    忠王李秀成自述(三)
    二、参加革命
    忠王李秀成自述
    忠王李秀成自述校补本
    李秀成“投敌叛变”的真相:“供词”
    《李秀成亲供手迹》出版记
    曾国藩删改《李秀成自述》真相
    李秀成剖析原因:为什么太平军的军事失
    忠王李秀成革命意志坚定 投降曾国藩是
    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序
    太平天国李秀成万言供词隐藏了什么?
    读《李秀成自述》
    《李秀成自述》争论始末
    关于李秀成及其《自述》
    李秀成自述
    《忠王李秀成自述》真伪之谜
    对《李秀成自述》涉及翼王远征处的一
    1864年8月7日 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害
    "忠王"李秀成忠吗?
    李秀成部回师江浙与再攻上海
    太平天国领袖李秀成的宝剑重归祖国
    关于李秀成之死
    太平天国新贵李秀成:通过革命变得富
    关于忠王李秀成之死
    李秀成简介
    李秀成《自白书》之谜
    忠王李秀成革命意志坚定 投降曾国藩是
    李秀成投敌叛变的真相
    被曾国藩施攻心战 名将李秀成变“污点
    李秀成眼睁睁看天国崩溃
    太平天国新贵李秀成:通过革命变得富
    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宝剑
    (四)清朝方面各种文件与外国侵略者
    曾国藩中了计
    李秀成
    乙 李秀成如何进行这条计?
    第六、李秀成是受不起酷刑的苦熬、囹
    第一、李秀成是对革命没有认识和坚定
    李秀成进攻上海
    李秀成供词真伪曾国藩缘何篡改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