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K >> kang >> 康有为 >> 正文

 

后合法性时代的儒家制度化重建——民国后的康有为

军阀们的尊孔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社会制度化儒家的翻版,如重新厘定祭孔的仪式,对孔门后裔进行册封。1913年6月22日袁世凯发布“尊孔崇圣令”。“……近自国体改革,缔造共和,或谓孔子言制大一统,而辨等威,疑其说与今之平等自由不合。浅妄者流,至悍然倡为废祀之说,此不独无以识孔学之精微,即于平等自由之真相亦未有当也。……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既结皇煌帝谛之终,亦开选贤与能之始,所谓反之人心既安,放之四海而准者。……值此诐邪充塞,礼法荡然,以不服从为平等,以无忌惮为自由,民德如斯,国何以立。……根据古义,将祀孔典礼,折衷至当,详细规定,以表尊崇,而垂久远。”[74]虽然罗永绍等议员以“违反约法信仰自由”对这项命提出质疑,但是1914年2月7日袁世凯和民国政府依然发布“规复祭孔令”,规定“因袭历代之旧典,议以夏时春秋两丁为祭孔之日,仍从大祭,其礼节服制祭品,当与祭天一律。京师文庙应由大总统主祭,各地方文庙应由长官主祭。……其他开学首日,孔子生日,仍听各从习惯,自由致祭。”[75]同年2月20日又发布了《崇圣典例令》,其中第一条规定:“衍圣公暨配祀贤哲后裔膺受前代荣典祀典,均仍其旧。其公爵按旧制有宗子世袭,报经地方行政长官由内务部核请承袭。”第四条规定“圣贤后裔,旧有五经博士等世职,兹均改为奉祀官,世袭主祀。”并每年可从国家获得固定的祭祀费用和设立专门的“圣庙执事官”。[76]

这种原则很快也体现在具体的行政措施中,蔡元培比较激烈的将孔子及儒学从一般的教育体系排斥出去的教育纲领在不长的时间内被终止。由此而来,各地尊孔读经之风复燃,并被认为是解决日趋活跃的学生运动的手段。在许多呼吁恢复读经的请示之中汤化龙的《上大总统言教育书》(1914年)最具代表性。他说:“化龙洞观世变,默察民情,知非明定教育指针,昌明道德,不足以正人心而固国本。深维孔子之道,最切于伦常日用,为举国所敬仰,其言行多散见于群经。历代本其训诂、词章、性理、制艺之说以诠孔学,名为尊孔,而实则乖。兹拟宣明宗旨于中、小学校修身或就国文课程中采取经训,一以孔子之言为旨归;其有不足者,兼采与孔子同源之说为辅。一面厘定教育要目,自初等小学以迄中学,其间教材之分配,条目之编列,均按儿童程度,循序引伸。揆之教育原理,既获以善诱之法,树厥初基,按之全国人心,亦克衷至圣之言,范其趋步,崇经学孔,两利俱存。庶几救经学设科之偏,复不蹈以孔为教之隘。”[77]虽然表示要避免孔教的狭隘性,但在同年六月,教育部便发布指令,要求京内外各学校中小学修身及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务以孔子之言为指归文。1914年12月,教育部提出要对民国初年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核心也就是恢复读经。“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大学添设经学院,以发挥先哲之学说。”[78]而1915年,袁世凯政府又出台了《特定教育纲要》,提出了“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办学宗旨,这样学校尊孔读经又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

不过,这一措施也很快随着袁世凯的死去而被取消,1916年,当时的教育总长范源濂表示,要确实执行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同时撤消了袁氏政府颁布的《教育纲要》和《特定教育纲要》,再度废除小学读经。

显见之,袁世凯之尊孔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孔教会是否支持袁氏之帝制设想是一个值得考察的问题。黄克武先生指出:孔教会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陈焕章和严复都不支持帝制,康有为写过专门的劝袁世凯退位的文章,而严复之参加“筹安会”则是被迫的,所以说“一,就帝制与尊孔的关系而言,袁氏帝制运动并没有企图诉诸民众的情绪,他们的理论基础虽然是政事取决于民意,但他们深信民意可以轻而易举地制造出来,因此他们似乎不是有意地以尊孔为‘思想的前哨战’,袁氏尊孔的动机主要是为了一传统道德维系社会秩序。二,袁氏提倡尊孔应无疑问,但他并不完全支持孔教运动,孔教会的成员也不支持他的帝制运动,因此‘袁氏利用孔教会以推行帝制’的说法实属谬误。[79]”但孔教会和帝制之间恐怕不是很容易脱离干系,首先,认为袁氏尊孔是因为存心想当皇帝是一种普遍性的看法,[80]其次其他的孔教团体的确有“劝进”的举动。[81]

将孔教会和帝制复辟彻底挂了钩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直接攻击对象是张勋和孔教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就在1913年陈焕章等人提出将孔教立为国教的请愿书之后,张勋就马上发表通电支持。并就任孔教会曲阜总会事务所名誉所长。在1916年重开国会,陈焕章再度提出相同要求的请愿书之后,张勋联合曹锟、张作霖等人发表“争孔教为国教电”,口气就十分强硬,认为应废除三分之二人赞成通过的原则而改以各国的通例直接定孔教为国教。“今欲定宪法,自不能不立国教,刻已列诸议案,后经人民多数之请求,而竟遭摈斥,不获通过,非特拂逆民情,或恐激生他变。窃谓宪法为国家之根本,国教又为宪法之根本,问题何等重要,非另组特别制宪机关,直接取决于多数之民意,不足以称完善。断不能用国会中寻常议事法则,以院内少数议员,三分之二之多数为多数,所能轻言规定者也。即按法理而言,并以各国成例证之。”该通电值得注意的是直接怀疑《临时约法》所赋予国会制定宪法的权力的合法性,并认为如果由于没有定孔教为国教所造成“危及国家”的社会问题将“治以重罪”。通电说:“国会由宪法产生,本无制宪之权。我国今日之国会,早逾法定期限,已失人民信仰。徒以《约法》所规定,为制宪机关,使能体察民情,为我国制定良好宪法,人民犹将谅之。乃少数议员等,既不亟图补救,甚复妄有主张,竟欲将多数人民信仰之孔教,使绝迹于宪法,是诚何心?即使将来宪法告成,亦不为人民所公认。倘因之更发生种种问题,危及国家,为祸愈烈,安见宗教之战,不于我国见之!彼时虽欲重治反对者流以误国之罪,亦以晚矣。”[82]

1917年6月8日,张勋带着辫子军进京,在胁迫黎元洪[83]解散了国会,在康有为参与下,7月1日,张勋正式拥戴溥仪复辟。不过当时的衍圣公孔令贻发出了贺电说:“日月重光,毅然殊猷,普天同庆。”[84]孔教会的核心成员均在新“朝廷”获得了职位,如康有为任弼德院副院长,沈曾植任学部尚书,劳乃宣任法部尚书。

张勋复辟所坚持的时间只有12天。却将尊孔和独裁政治的联系进一步的建立起来,并在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康有为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后合法性时代的儒家制度化重建——民国后的康有为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康有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
    康有为简介
    康有为与梁启超之间的恩怨
    戊戌变法
    康有为
    【创刊:与康有为完全无关】
    《康有为》:康同薇与康同璧
    康有为梁启超派人刺杀慈禧未遂内幕
    康有为连累儒学蒙冤
    康有为 “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
    揭秘:康有为死前七窍流血 因对抗日本
    百年回首 功过难分清的康有为
    【阵亡:康有为玩阴谋反被人玩】
    康有为
    齐白石、康有为书画亮相山西 参观者流
    康有为戊戌变法中“围园杀后”密谋
    康有为
    康有为进京兜售“变法提案”遇挫
    清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诞辰
    康有为晚年隐居:构筑别墅尽情纳妾游
    康有为故居屋檐塌陷 下雨时房间漏水严
    康有为“大海潮音,作狮子吼” 改变梁
    戊戌变法中的康有为:欲谋大事而惜身
    只见过光绪一次的康有为是戊戌变法领
    光绪皇帝与康有为的“戊戌密谋”
    康有为的书生意气
    康有为热衷名利 为名利曾建议慈禧继续
    儒学衰微时代的儒学大师康有为
    康有为建保国会 拒绝李鸿章捐款惹是非
    【分裂:汪、梁之争与报纸的康党化】
    康有为并未领导公车上书
    言重于行 学胜于政的传统名士康有为
    因个性激进 康有为擅自发动“围院”之
    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渐进民主”的政
    坚持“虚君共和 ”是康有为参与复辟的
    从传统角度出发探源康有为保皇思想
    从历史的巨人到历史的侏儒的康有为
    全盘欧化风潮中的传统文明守护者康有
    既是“圣人”也是“庸人”的康有为
    康有为不是戊戌变法的领袖 对光绪并无
    坚持己见 言行不一又迷信风水的康有为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