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再成为心灵羁绊的时候,它才有可能转化为幸福。
看得透,想得开,拿的起,放得下,范蠡颇有一种自在悠然的生命智慧。
范蠡在陶的时候,生了一个小儿子,一直宠爱有加。小儿子长大后,他的一个哥哥在楚国杀了人,将要被杀头。范蠡就让小儿子带了黄金千镒前往营救;为了避人耳目,这千镒黄金装在了一个旧坛子里,用牛车拉送。就在临行前,范蠡的大儿子对小儿子产生了强烈的嫉妒。他对范蠡讲,家中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我是老大,前去解救天经地义,却让不谙世故从小挥霍成性的弟弟去,这是对自己莫大的不信任!言罢竟要挥剑自杀。范蠡无奈,只得让他前往,嘱他把千金和一封书信带给自己在楚国的老朋友庄生,其他就什么也不用管了。
老大到楚国见到了庄生,按照父亲的嘱托留下了千镒黄金和书信,庄生告诫他即刻离开楚国。但他见到庄生的家里一贫如洗,未免心生疑团;他没有即刻离去,仍然留了下来。他在窥测着庄生的行动,见庄生无意动用那千镒黄金,便认为他是“拎着猪头却找不到庙门”——没有门路,便亲自趟路贿赂其他的官员。但他不知,庄生虽然贫穷,但在楚国却有着极高的地位,连楚王都尊他为老师。他本无意范蠡的黄金,打算事成之后悉数归还。他自有办法:庄生见到楚王,说夜观天象,不利于楚国,劝楚王行仁政,大赦全国。楚王当即答允,次日便封存国库,防止百姓因听说大赦而故意违法犯罪。
这时,大儿子也听到了大赦的消息,便认为这黄金千镒肯定是做了“无用功”,思来想去,心里难以平衡。最后他竟找到庄生,言说楚王大赦全国一事,言下之意是想索回黄金。庄生二话没说,“完璧归赵”。大儿子一时得意万分,自以为人财两全。
没有想到的是庄生深感耻辱,便再见楚王,一番陈词说,我听百姓议论,都讲陶朱公的儿子犯了杀人之罪,他家里人用重金贿赂大王的大臣,大王此次大赦,并非为了楚国,而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啊。楚王大怒,下令先杀了范蠡之子,再进行大赦。
……大儿子最终带着黄金和弟弟的尸首回到了陶。
家中亲戚哀伤不已,惟独范蠡仰天发笑,说道:“我让老大去营救的时候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了。他并非不爱自己的弟弟,只不过从小经历过苦日子,知道钱财得来不易,所以难免舍不得。而小儿子,生下来家中富足,不知道钱财得来不易,所以能一掷千金。我之所以让他去,就是因这个缘故;而老大终究不能从心里放下钱财,最终害了弟弟。这也是理之必然,无可奈何啊!”
范蠡看得透彻:钱财同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本身相比,算得上什么呢! “月满则亏,物盛则衰”,“盈而不溢,盛而不骄”,这些都是天道的法则。那么,执迷于眼前的利益,只知道前进而不知后退,只知道追求而不知放弃,只知道富贵而不知朴素,只知道放纵而不知收敛,岂不是无比愚蠢的事吗?
范蠡在拥有财富的同时,更拥有一份道家的智慧。老子经常教人要看清顺境中潜藏的灾祸,教人要摒弃不必要的欲望,放下身外之物;而庄子也经常劝人不要执著,要自由地活在一个“无待”的境界中。而这些,范蠡差不多都做到了。如果说子贡是儒商始祖的话,那范蠡就算得上道商的始祖了。的确,我们看范蠡的人生,如同读老庄的书一样,有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数千年前的范蠡,用自己的洒脱和自在告诉我们:当我们智慧地看待财富时,便可收获一份生命的清凉。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