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嚭又来报告:伍子胥要反。而且提出有力的证据。原来伍子胥屡次谏阻吴王无效,知道吴国迟早要亡,自己虽然随时准备殉国,却爱子心切,借出使齐国的机会把儿子寄养在齐国的一个大夫家里,而齐国正是吴国的敌国。夫差还不敢相信,派人去调查,情况属实,夫差大怒道:他真的要反了!便派人赐给伍子胥一把宝剑,命他自尽。伍子胥对着使者,慨叹道:"我辅佐你父亲成为霸主,我又让你当上吴王,你当年许诺要把吴国分一半给我,我当然不敢指望,可你却让我自杀?"说完便横剑自杀了。
伍子胥死后。吴王宠信太宰伯嚭,朝政更加腐败昏暗。这时,勾践召见范蠡,问道:"吴王已杀伍子胥,阿谀之徒日众。可否伐吴?"范蠡说:"反常的迹象虽然已经萌芽,但从天地的整体看,吴国灭亡的征兆尚不十分明显,现在还不可伐吴。"越王勾践十四年(公元前483年),吴国遇到天灾,没有粮食,民不聊生。勾践又欲乘机伐吴。范蠡说:"天时已至,人事未尽,大王姑且等待。"勾践闻言大怒:"我与你谈人事,你以天时应付我;现今天时已至,你又借口人事来推诿。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范蠡回答说:"大王勿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互相参会。方可大功告成。现在吴国遭灾,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来抵御内忧外患。大王宜照旧驰骋游猎,歌舞欢饮。吴国见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财枯力竭,心灰意懒,便可一举成功了。"勾践强压复仇怒火,依然等待时机。
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带上全部的精兵北上,到卫国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当时的霸主是晋定公,夫差便想以武力迫使晋定公让出霸主的宝座来,而国中仅留下太子友及老弱残疾留守。勾践和范蠡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勾践便派范蠡为大将,率兵攻打吴国。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朝出手,威势可想而知,范蠡率兵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俘获了吴太子友。夫差在黄池闻此恶讯后,不敢张扬,暗派使臣,一如越国当年兵败椒山一样,卑词厚礼,请求勾践赦免吴国。范蠡认为现在还不能一举将吴国灭掉,便同意了吴国的求和。
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再次北进伐吴。吴军全力迎战,可惜吴国的精锐早已损失在往日的东征西讨中了,越国却尽是蓄养多年的精兵,两军交锋,吴军惨败于笠泽(今太湖附近)。越军继续进军,将吴都姑苏团团围住。按着范蠡的战略,高筑营垒,围而不歼,竟达三年之久。吴王夫差身处绝境,几番遣使求和。越王勾践一度犹豫不决。这时,范蠡进谏说:"大王想得到的是吴国的宗庙社稷和整个国家,如果不慎在郊外失手,那怎么可以呢?故暂且不可决战。我听说,得到时机,不要疏忽大意,因为时机失去就不会重来;上天给予的却不获取,反而会成为灾祸。如果不能沉着应付,冒然进军,则取舍之间,变化莫测,可能前功尽弃。天道本来如此,我们的策略已经定妥,就不要随便变动了。"范蠡继续对勾践阐述他的战术思想说:"用兵之道,有一定的规律,不能违犯上天的准则。太阳走到尽头,第二天会周而复始;月亮到了盈满之时,就开始一点点亏缺。打仗作战居于被动地位时,固然可以用阴柔之术,但也不宜过于退缩不前,以致屈居人下,无法还手;占上风时,固然可以用阳刚之术,但也不可过于显露,以致被敌人窥破虚实。当采取守势一方的潜在力量尚未耗尽时,看去虽似柔弱。也不可冒然进逼,与之发生正面冲突,以免做无谓的牺牲,付出惨重代价。用兵之道固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但总是要谨严周密、从容沉着才能稳操胜券,无懈可击。"勾践采纳了范蠡的意见,依据双方形势,以我为主,打打停停,久围不懈。
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日暮穷途,不战而自败。吴王派使臣跪行至越军大营,乞求罢兵言和。勾践欲许和议。范蠡劝谏道:"当年大王兵败会稽,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取,致有今日。现在上天又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怎么可以逆天行事?况且,大王早朝晚罢,全是为了一个吴国。难道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谋划22年,一旦捐弃前功,伐柯者就在眼前!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勾践叹道:"我知道你说的对,我只是不忍面对吴国的使者。"范蠡出去对吴使说:"越王已把军权交给我了,你如果不尽快离开,我就要得罪了。"说着击鼓传令,大军进军,吴国使者见议和无望,只得大哭离去。不久,越军尽占吴国。勾践到了最后关头,竟然不忍心处死夫差,封夫差于甬东(会稽以东的海中小岛)一隅之地,给他留下一百户人家,作为他的衣食之资。夫差对勾践的使者说:"我老了,不能侍奉越王了。"他以麻布蒙面,说是无颜在地下见伍子胥,便横剑自刎了。勾践对一直帮助自己的吴太宰伯嚭却是毫不留情,立行诛杀。勾践平定吴国后,率军北上渡过淮河,大会齐、晋等诸侯,并向周天子进贡,周王封他为伯。从此越国横行江、淮之间,各国诸侯都来进贡,号称"霸王"。
灭吴之后,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给勾践上书说:我听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大王受辱于会稽,我之所以没死,只是为了今日。现在是我该为会稽之辱死的时候了。勾践对他说:我刚要把越国分一部分给你来酬答你的功劳,你如果不服从,我就杀了你。范蠡知道是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他喟然叹息说:我从计然那里学到的本领,已经让越国富强了,我再用在我自己的家上吧。于是在一个深夜,范蠡携带金银细软、带领家属和手下,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开始了经商致富之路。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你为何还不离去?"文种看到书信后,便称病不上朝。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要造反,勾践便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勾践赐死的命令也堪称经典,他给文种下令说:当年你献给我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便灭掉了强吴,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到地下我先王那里去试试那四条吧。文种便自杀了。
范蠡在齐,改姓换名,亲自率领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千万钱。齐国人听说范蠡的贤明,要请他作齐相。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这都是布衣百姓能达到的极致了;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把家财都分给亲友乡邻,只带着最值钱的珠宝,从小道离开了齐国,来到了陶,变易姓名为陶朱公。由于陶的地理位置很好,往来贸易非常发达,范蠡便做起了买卖,没有几年,又置下了千金的产业。天下人都称赞陶朱公是最会作买卖的人。
由于范蠡的出色智慧造就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的传奇色彩,而范蠡本人也凭借自己的才能,适度掌握着进退之间的步伐,后人曾经有评论说:"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就有些悲凄,如此更显示出范蠡的迷人智慧之光。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