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的继母和14岁的妹妹也就是您(邓先群)。见面之前您对他有多少了解?后来怎么见面的?
邓先群:在重庆以前,我从来没见过他,只知道有这么一个大哥,还有一个二哥参加了革命,但是都没见过。临近解放的时候,四川比较乱,母亲把我藏到四哥的一个同学家,也姓邓,我们叫他五哥,家里就我母亲在那儿顶着,那时候才知道我大哥究竟是做什么的,应该是1949年吧。
一进军西南,他马上派人到老家去了,我三哥上“革大”,家里就剩下我、我母亲,然后他就派人把我们两个接出来了,从此就一直跟着他。
记者:还记得见面时的情景吗?
邓先群:话都没有,“来了”“来了”,四川口音,他一直说的是四川话,一直到他最后离开我们。好像他的话有点儿改良吧,没有土话了,他没说过一次普通话。我们家里直到第三代都会说四川话,就因为他和我母亲都说四川话,所以孩子们也都会,说出一口地地道道的四川话。
记者:您的母亲只比邓小平大5岁,那邓小平怎么称呼她呢?
邓先群:称呼呢都跟着孩子称呼,奶奶,我大哥大嫂都是叫她奶奶。我大哥对我母亲非常孝敬,真的就像对亲生母亲一样。我大嫂一直有工作,一直不管家,一直是我母亲来管,外人来看,看不出不是亲生母亲。我大哥话不多,但是他行为上、语言上都很尊敬老人。
记者:1969年,您大哥被下放到江西劳动时,家已经分散流离、天各一方了。这时他向组织只提出了一个请求,就是要将您母亲带在身边?
邓先群:对,一起去江西。
记者:大哥去世时,您的母亲知道吗?
邓先群:当时我母亲已经98岁,而且已经患老年痴呆症。但是真的很奇怪,大哥去世的那一天,她就从此不吃不喝,直到送进医院,好像在冥冥之中她知道我大哥已经先她而去了,真的很奇怪。
2001年春天,邓小平去世4年后,夏伯根老人逝世,享年101岁。
“82+1”
这张照片被邓家的孩子们戏称为“82+1”,因为照片中的邓小平82岁,怀中是他最小的孙子,当时只有一岁。邓小平极其喜欢孩子。
记者:据说在邓小平的办公桌上除了摆放的文件,就是孙子孙女们送的一些很可爱的小玩具,是吗?
邓林:对,有一套瓷的小动物,两个大猪是爸爸和妈妈,那五个小猪就是我们,他们孙子辈,四个泥捏的属相,一个牛、一个羊,还有一个老虎、一个老鼠。
邓先群:他特别喜欢小孩。有时候也没话,站到那儿,手一抄,他就在那儿看,欣赏,他(看得)很有味道,就喜欢小孩。他在位的时候很忙,有时候都忘了休息了,我大嫂就把小家伙赶去,叫爷爷休息,“噢,时间到了,好,休息”,就这样,其实小孩也帮了很多忙。
即使是在看文件的时候,他也喜欢孩子们在他的周围玩耍,大嫂问他吵不吵,他总是说不吵、不吵。
记者:那孩子们都是怎么表示对爷爷的爱呢?
邓林:比方说每年过生日的时候,不是我们送,是第三代送,孩子们就说要给爷爷过生日,但都不是买的,都是自己做的,不同的年送的东西也不一样。
有一年是送的风车,做了一个巨大的风车,几十个小风车组成的,还有一年是叠纸鹤,做了90多个鹤吧,他的生日是多少就做了多少。
2003年8月22日,邓小平活着应该99岁了。8月22日,这一天在这个院子里是这家人永远不变的节日。
邓林:也不算他今年多大岁数了,就是这一天,是我们家法定的节日。就像以前一样,大家聚一聚,我们就好像他还在一样……
照片上的邓小平
邓林喜欢摄影,也喜欢为父亲照相。1998年,她出版为父亲拍摄的影集,在扉页上她写着:这不是一部史诗,不是一代伟人的画传,也不是摄影家艺术技巧的展示。这只是,女儿心中留下的,对父亲永不磨灭的记忆……
记者:您给您父亲拍了这么多珍贵的照片,对你们家人来说可能是您父亲生活的缩影,可这对许多人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曾经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珍贵的历史镜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您能讲一讲您拍的照片吗?
邓林:这张照片最有故事了。这张照片叫“排排坐”,这张照片是我导演的。那时候他在院子里散步,孩子们在台阶上坐着玩,因为我一直就有给他拍照片的愿望或激情吧,几十年我就一直做这件事情。我突然就想这么伟大的人如果让他坐在地上,坐在石头地上,这种反差,和孩子们在一起,这挺有意思。我爸爸是一个不愿照相的人,为你照相坐地上,一般不太容易,跟他说了以后,他同意了,我特高兴。
记者:这张照片挺有意思。您父亲双脚撑在凳子上,看上去很悠闲,四世同堂,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样子,很是令人羡慕。是在过年的时候拍的吗?
邓林:这是在上海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后来每年啊就陪我爸爸看春节联欢晚会,一是看内容,一是全家凑在一起热热闹闹,大家一块高兴啊,一块拍手啊,说说话啊,有说有唱的,挺热闹。全家聚在一起过年,这是中国人的老传统,就是吃完饭以后,大家凑在一个地方在那儿看。你看我弟弟(邓朴方)不方便,他也在这儿。
记者:给父亲拍了这么多的照片,他知道吗?
邓林:我爸爸一生中有几大不愿意,不愿意照相,不愿意看病,不愿意给人写字,反正出头露面的事他不愿意。我拍这么多照片,别人问他知不知道,有一些知道,大部分不知道。
父亲散步认真、游泳认真,不管做大事还是小事他都非常认真。这是我在三峡为父亲拍下的一张照片,全家人都很喜欢,因为父亲一生的认真和专注定格在了这个瞬间。
“1922—1989—永远”
“我觉得他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所以后来把他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这是他的心愿。‘人死还占个地方,烧成灰,搁在马桶里,冲了就行了。’他就这么讲,讲了好几次。”
——邓先群
记者:1989年11月9日对中国政坛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那一天,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正式退休。您还记得那一天家里是什么情景吗?
邓先群:那一天,我们就庆祝他退休,我们都回去,平常他过生日,集体给他过生日,几家人都要回去,那一天也都回去了。他特高兴,那天倒说了不少的话:“我现在退休了,高兴!我可以到处去走一走了。”
我们大家就七嘴八舌乱说,绵绵说:“那爷爷你就可以逛商场了。”“是啊,可以逛商场。”我接了一句:“逛商场干什么?”“给我们买东西啊!”我说:“大哥,你认识钱吗?”“啊,票子?不认识!”他管钱叫票子,他从来没摸过钱。
绵绵又说:“爷爷,人家肯定认识你!这样好了,你戴个墨镜。”大家就七嘴八舌给他出主意,我说,商场啊就别想逛了,你去了人家肯定围着你,还想买东西啊。
那一天,孩子们在家里大厅的墙上贴了一串红色的大字:“1922—1989—永远”,1922是邓小平参加革命的年份,1989代表他退休的年份,“永远”,则是这个大家庭里所有亲人对他深深的祝愿。
记者:退休后,他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是不是有时间打桥牌、游泳了?
邓先群:原来只能周末去打打桥牌,这下他就有时间了,那是他最高兴的事情。除此之外,就是球类比赛。他看球可是很认真的,不像我们看热闹,有时候我们激动得不得了,要进个球,但他就说不进球,打得好也是好球。
我记得有一次美国人和中国人比赛排球,一共打了五局。那是五局三胜,四局二比二平,最后第五局决战啊,好像第四局就应该吃晚饭了,结果他不吃饭。最后没办法,只能把饭端到他看球的地方去。他就迷到这么个程度。
1992年初,88岁的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也在这一年,根据医疗小组的意见,酷爱在海中游泳的邓小平再也不能下海游泳了。这一年的夏天,邓小平全家最后一次来到北戴河。他常常面对着大海,静静地坐着。
在这位88岁的老人面前,似乎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告别。
记者:您大哥一生经历坎坷,三起三落,他受过的磨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些事情他平时都跟你们说吗?你们是不是经常问他一些过去的事情,他怎么回答?
邓先群:毛毛(邓小平的小女儿邓榕)不是给他提了好多题目吗,说爸爸,你给我们讲讲你的事情吧,“有什么讲的”,他就这样,这么个态度,所以毛毛很多东西怎么来的,偷来的,偷偷摸摸地记下来的。他说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他就一句话,就完了,他一直不主张写自传。
他说人死了,烧成灰,搁在马桶里冲走就行了,就是这么讲的,我觉得他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所以后来把他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这是他的心愿。“人死还占个地方,烧成灰,搁在马桶里,冲了就行了。”他就这么讲,讲了好几次。
1996年12月,身患帕金森综合症的邓小平因病情加重,离开家住进医院。两个月后邓小平逝世,骨灰撒入他酷爱的大海。
院子的模样与邓小平离开时并无二致,它随时还在等候主人的归来。20年的相处应该算是一段漫长的岁月,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这里的一草一木仿佛还在等候着……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