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枣核》教案
|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 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 分析课题: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并释疑: 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上一页 [1] [2] [3] [4] [5]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枣核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枣核》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枣核 |
下一篇文章: 《枣核》教案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