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
六店初级中学 李本学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语言、行动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学习并掌握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包含深情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精练的语言概述文章。
(2)掌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作品理解海外游子对故土的依恋故土之情。
(2)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即设置悬念,把握文章思乡爱国这一爱国主义主题。
2、难点:引导学生透过重点词语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的语境,体味和推敲它们的深刻含义。
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完全开放让学生自主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交流法
(三)课型、课时:自主阅读 二课时
(四)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完的家乡月,走不尽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台湾诗人彭邦祯在月光如水的夜里,在这首诗里,表达了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从作者的籍贯和月光夜景中隐约感受到台湾同胞期盼回到祖国的心愿。一首《月之故乡》让大家聆听到了中华民族的心跳——“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这是 《绿叶对根的情意》。的确,人一离开故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怀乡的梦,却永远如影随行。那故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月,一星一云,一丝一缕都会化为血肉丰满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天涯游子的心头……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国家。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时何地,哪怕是“洋装穿在身”但“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他是谁?
2、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1999年2月11日逝世于北京。
3、 背景资料 1980年初,作者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
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实属错划”。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萧乾所面临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废待兴,渴望甘霖,国门重新面向世界。面对这样的现实,可以想象到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荡的。他到美国之后的所见所闻,对他而言是新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认识与选择都是要眼力的。事实证明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以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审视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这就是《美国点滴》的基本内容。如果说这篇特写在结构上是多触角型的体现了取材广泛这一特点的话,那么在其表现手法上还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作者站在民族与发展的高度,用比较借鉴与民族感情这两条线,将这些材料紧紧地串在一起,使读者在这一轴心上与作者一起思考。特写的每一篇虽然都又是独立的,而给人的印象却都是深刻的,读起来非常亲切、有趣,决无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二、检查预习
1、词的音形义
2、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把握
3、从预习中你学到了什么?
三、 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感知文章。
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理解文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是枣核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从而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的写法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