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 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要点难点
一、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四、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段落大意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一位在美国旅居的旧同窗托“我”带给他几颗枣核。这位老同窗不远万里,写信索要的竟是几颗不起眼的枣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托付”,可见这几颗枣核对他很重要。读者不禁要问,它做什么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说破,只说:“用途很蹊跷。”这样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 十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到他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第二── 四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见的第一句话就问及那几颗枣核,得到之后“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待问到它的用途时,他却要“我”等会儿。这就更紧紧地吸引住了读者。引出“我”的登门拜访。 第二个层次(第五── 七段)写“我”去老同窗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里笔锋一转,避开枣核,写路上的风光,写这位老同窗的住宅、车库、精美的后花园;写“我”与老同窗的交谈。说明这位老同窗住的是具有优雅环境的现代化住宅,有一双成才的儿女和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的爱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思乡之情日切。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颗枣树”。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第三个层次(第八── 十段)写老同窗兴建小“北海”,寄托思乡之情。造小“北海”的假山石是“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假山上嵌的“红庙”、“白塔”“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真是不惜重金和气力。这位美籍华人的良苦用心在于:创造出像故土那样的环境,使他和老伴如身临其境,回忆往日故乡生活的情趣,寄托思乡的苦恋之情。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中国人最依恋故土。文章在上面叙事的基础上,用一个递进句式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民族感情极深的民族。 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谈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琐事,可表现的却是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样重大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作者还巧设悬念,使故事曲折生动,紧紧吸引读者。另外,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亲切动人,人物的对话和环境描写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题思想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为了充分展示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枣核》在设置悬念之后,又补叙了“他”家的“北海”,使文章的材料更为丰富,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 阅读探究
一份没有姓名的试卷
1.不可以。它在文中起暗示故事缘由的作用,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2.与第一段"我手捧着书,政治、历史背得天昏地暗"相呼应。这句话含蓄地揭露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要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
3.起过渡作用,它把故事推向高潮。
4."我""擦"去了诸如"吃饭"、"穿衣"、"闲逛"、"聊天儿"之类的记忆,"擦"去了'"谁是我的大舅,谁是我的姨妈,谁是我的外甥,谁是我的侄儿"之类的记忆,"擦"去了我的朋友,我的亲人,"擦"去了我的家庭住址,"擦"去了我的"喜、怒、哀、乐","擦"去了我的姓名。"我"就这样逐步失去了生活的兴趣,失去了亲情、友情等一切正常人应具备的感情,成为了一个连自己是"谁"也"忘"了的人。
5.新闻里报道:发现一份满分试卷,但没有写名字!接着是阅卷老师不无感慨地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完美的答卷,惟一的遗憾是,这位考生忘了写上自己的姓名!"
拓展延伸
第一种说法:
围绕“因小见大”来分析,启发: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作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用一个小小的物件。
第二种说法:
围绕“种枣寄情”来分析,“风烛残年”的种枣人试种枣树完全是为了寄托她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可各抒己见,但最终必须扣住课文内容和形式,联系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来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枣核》
二. 重点、难点:
1. 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 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