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理清结构层次。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教材内容:文章讲述了旧时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海外华人身在异国他乡,心系故土之情。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2、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朗诵好的同学先朗诵一首诗,如果有知道这首诗的同学,可以一起朗读——《月之故乡》。
【课件演示】“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给大家说一说。
现在,让我们走进萧乾的《枣核》,这里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种思乡之情。
【课件演示】1、背景资料
1980年初,作者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实属错划。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萧乾所面临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废待兴,渴望甘霖,国门重新面向世界。面对这样的现实,可以想象到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荡的。他到美国之后的所见所闻,对他而言是新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认识与选择都是要眼力的。事实证明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以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审视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这就是《美国点滴》的基本内容。如果说这篇特写在结构上是多触角型的体现了取材广泛这一特点的话,那么在其表现手法上还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作者站在民族与发展的高度,用比较借鉴与民族感情这两条线,将这些材料紧紧地串在一起,使读者在这一轴心上与作者一起思考。特写的每一篇虽然都又是独立的,而给人的印象却都是深刻的,读起来非常亲切、有趣,决无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2、作者介绍
萧乾,蒙族人,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10年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1948年参加香港《大公报》起义并协助编译地下党英文刊物《中国文摘》。1884年任《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1956—195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辑,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1999年2月11日逝世于北京。
二、初读枣核,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注意有下划线的字的读音
蹊跷(qī qiāo) 掐指一算(qiā) 故弄玄虚(xuán) 殷切(yīn) 嫣红(yān)
玛瑙 (mǎ nǎo) 枫树(fēng) 草坪(píng)
山坳(ào) 厂甸(diàn) 卵石(luǎn) 株(zhū) 核潜艇(qián)
2、多音字
匀称(chèn) 名称(chēng) 秤砣 (chèng) 枣核(hú) 核桃 (hé)
3、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词语积累:蹊跷、嫣红、风烛残年、殷切、镶嵌、不约而同、山坳、玛瑙、故弄玄虚
4、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读懂枣核,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旧时同窗听说我要访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带几颗枣核,那她要枣核干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一句找到了根据?
明确:想试种枣树。
(2)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3)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4)想一想文中哪一句应该是揭示主题句?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明确后齐读)
(5)请用这样的句子来概括:这篇文章记叙了—————————————,表达了————————————————。
(6)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品味枣核
1、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除了想试种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人的思乡情呢?你认为句中哪些词语很关键,用得好呢?
师示范:第十段中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