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枣核》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 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一) 导语: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 1、给下列文字注音 蹊(qi) 跷(qiao) 掐(qia) 嫣(yan) 倘(tang) 坳(ao) 掀(xian) 嵌(qian) 乾(qian) 喏(nuo) 2、词语解释: 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 (师生订正,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 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 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 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明确: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研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 第1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言之成理即可) 3、“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4、文中驱车途中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的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发展作暗示。 5、友人身居美国,生活优越,家庭和事业如意,为什么还时时想起祖国?假如你将来到了外国,你将会怎样? 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只要紧扣“爱国怀乡”,都应肯定。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以“枣核”或其它实物为寄托,以诗或散文等形式来抒发一下自己对家乡的思想感情。 (边写作边穿插音乐伴奏,完成后自由讨论,评出几篇优秀习作) (六)课堂小结:请男女各一位同学上台总结,并予鼓励。 六、练习设计: 1、 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 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短语或句子,写点赏析文章,至少三处。 七、板书设计: 枣 核 萧 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训练重点 一 用朴实的语言表现人物深沉的感情 二 借助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预习提示 萧乾,1910年生,作家、翻译家、记者。 作者由几枚枣核引出一番叙述,表现一位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的深切思恋。先 边读边查字典,读准下列字音:蹊、跷、掐、嫣、倘、拗、掀、嵌。然后再读一遍, 想一想:美籍华人朋友“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他身在异国,用哪些 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恋?他强烈的民族感情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①。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 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 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