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检查学生对“研讨与练习”掌握情况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教学目标: 1, 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2, 自读要点: 重点: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难点: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3,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自读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准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2, 同桌互相概述,交流互补. 3, 择优为全班示范概述,教师点拨. 三,再读课文,引导体会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1, 提问:课文开头写了"同窗"向我索要枣核,却迟迟不说出它的用途,这是为什么呢 (要求在文中圈画批注,用心体会) 2, 学生交流. 3, 教师点拨明确:课文几处"卖关子","故弄玄虚",不说出枣核的用途,是为了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疑问,以致引人入胜. 其实,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卖关子"就是设置悬念.作者在文中故意设置"疑问",促使我们在阅读中急切期待了解"同窗"索取"枣核"的用意,从而手不释卷,欲罢不能.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 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 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四,又读课文,引导研究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1, 提示:初读课文时,我们就被文中同窗的爱国之情深深打动,为什么呢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呢 2, 学生研究相关段落,并作好圈画批注. 3, 全班交流,明确: (1)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a)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b)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