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教学目的
1.体会美籍华人朋友深沉的思乡感情,学习用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的感情。
2.培养联系上下文推断词语含意的能力。
教学设想
1.本篇以几颗枣核为线索,写了美籍华人朋友托带几颗枣核、和见到几颗枣核时的无限珍爱,还写了他家所在山城的环境和他对后花园布置的自我表述,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恋;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叙写各是怎样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2.本篇不少词语用得准确而富有表现力量;引导学生把对这些词语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对美籍华人朋友思乡感情的分析当中。
3.本篇有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它的含意;引导学生推断这些词语的含意。
4.本篇既由美籍华人朋友托“我”给他带几颗枣核写起,他要试种枣核又是住在那样的山城环境,已经布置了那样的后花园以后产生的强烈愿望,因而更有表现力量;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地方的表现力量。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文章的结构;托带枣核、车站见面、山城环境等等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由学过的以“小桔灯”为题,抒发怀人感情的“小桔灯”,引出以“枣核”为题,表现人物思乡感情的《枣核》(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看注释,查字典,阅读课文,提出不会念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参照“预习提示”,体会作品怎样表现出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的思恋。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意。
蹊:qī 跷:qiāo 掐:qiā 嫣:yān
倘:tǎng 坳:ào 掀:xiān 嵌:qiàn
蹊跷:联系全句,可以从作者不理解朋友托带几颗枣核有什么用途,推断出它的含意引为奇怪。
风烛残年:联系全句,可以从两人“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推断出它的含意是用风中之烛很快将要熄灭,比喻人已经到了晚年。
感慨良深:联系朋友对“我”说的话,可以推断出它的含意感触慨叹很深。
4.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正确。
5.引导学生划分本篇的结构。
本篇以几颗枣核为线索展开叙写,表现美籍华人朋友的思乡之情(板书:美籍华人朋友)。依据叙写的内容,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自叙写出了什么?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至4段,叙写美籍华人朋友托带几颗枣核和在车站接到枣核的情景。第二部分,5、6两段,描述朋友所住山城的环境和所住楼房。第三部分,7至末段,描述朋友后花园的布置,记述他要试种枣核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