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Z >> 在山的那边 >> 正文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与反思

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与反思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临江中学 聂维平     【使用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这首新诗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畏艰苦跋涉。诗人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美,意蕴丰富,在诗意的美中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案例设计思想】

  通过“导入,学习新课,谈人生经历”这三大板块教学,使学生掌握本文的有关知识(字词积累,朗读技巧,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等),并能在反复朗读与交流的过程中体悟人生道理,树立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字词,如“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学会正确朗读。

  2、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与探讨中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山”与“海”体味通往理想之路就要不畏艰苦跋涉的道理,由此正确对待困难。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味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凝炼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课前准备】

  1、教师:     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课文录音)、投影仪、幻灯片、CAI课件。

  2、学生:     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拥有梦想。梦想让我们无忧无虑,梦想使我们不畏艰难险阻,梦想公平地赋予每个孩子以权利。当城里的孩子在喧嚣的都市里做梦时,山里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呢?他们的想法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导入的同时伴随多媒体展示:一个孩子伏在窗口向远方眺远,远处是起伏的群山,东方有一轮红冉冉升起。字幕、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教师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投影: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诱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隐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喧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痴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g):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听课文录音:

    师:请同学们一边听录音,一边划出节奏与重音。

  3、全班齐读。

  4、学生自读,思考“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师:文中的“山”与“海”有什么象征意义吗?如果有,那它们象征什么呢?

    生1:“山”指现实的东西,“海”指诗人渴望见到的东西。

    生2:“山”应该指困难,“海”指克服困难后的喜悦。

    师:这两位同学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很好,特别是第二位同学已基本揭示了“山”的象征意义,值得表扬。关于“海”的象征意义,还有同学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吗?

    生3:我觉得“海”指的作者的理想。

    师:很好。其实“海”就是象征一种理想,一种克服困难后所达到的光明境界。


三、探究阅读   (投影出示问题)

  1、师:“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有何作用?

    (生沉默)

    师:我们在分析“山”与“海”的象征意义时,几位同学都表现得不错,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没有关系,也许你的错误还能引出别人的正确答案呢!

    生1:说明“我”很爱幻想。

    生2:这个词用在这里很准确。

    师:你能具体谈谈吗?

    生2:想了想,摇摇头,腼腆一笑。

    师:没关系,请坐下来继续思考。大家看看,这个是不是在描写人物?

    (生齐答:是)

    师:人物描写方法有很多种,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生3: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词中有个“想”字。

    师:他在想什么?

    生3: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 

    生4:我觉得“痴”是描写神态的。

    师:写出了“我”的什么神态?

    生4:发呆、非常入神。

    师:大家回答得非常好。对“痴想”这个词的分析让我觉得,你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生一起鼓掌)

  2、师:“我”经过努力,最终爬上了那个自以为可以看到海的山顶,“我”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哭着回来了。

    生2:铁青着脸。

    生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3、师:山“铁青着脸”是什么意思?

    生1:山是青色的。

    师: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很高兴。我们还能不能更深入地挖掘它的含义呢?我们说文中的山已经不再是自然中的山,因为诗人已经赋予它象征意义了,它是困难的象征。人是面对困难时一般会出现什么心理呢?

    生2:是不是写出了“我”当时失望和沮丧的心理?

    师:大家说呢?

    (生齐答:对!)

    师:通过分析这句话,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诗歌的语言的确很凝炼。简简单单一个词,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就会发现它其实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意味。

    师:“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

    生1:妈妈说的那句话。

    师:更准确地说,妈妈的那句话对我起了什么作用?

    生2:妈妈的那句话给了我希望。

    生3: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生4:给了我坚定的信念。

    师:对,这粒种子实际上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信念。其实诗中有句话已经透露了这粒“种子”的含义,大家能找出来吗?

    生1: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成的海。

    师:为什么说“山那边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生1:因为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越过高山,看到大海。

    师:既然“山”已不再是山,“海”也不再是海,它们都有了另外的意思,你能否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出山海的象征意义?

    生1:只有具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理想。

    师: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就是学习这首诗后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做好与困难作斗争的准备。我们应该坚信,翻过无数座“山”,一定能看到“海”。


四、学生质疑,集体讨论解决

  1、生:诗的结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帮他解答这个问题?

    (生沉默)

    师:是什么东西在一瞬间照亮了你的眼睛?

    生1:是大海。

    师:“大海”是什么?

    生1:是理想中的情景和境界。

    师:能轻而易举达到理想的境界吗?

    生:不能。要翻越无数座山。

    生2:要克服无数个困难。

    生3:要失望无数次。

    师: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并走出黑暗的过程。黑暗的尽头是什么?

    (生齐答:是光明)

    师:对,是光明。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的人,当光明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高兴。

    生2:愉快。

    生3:惊喜。

    生4:兴奋。

    生5:激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将同学们刚刚分析的归纳起来,就是诗的结尾所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以钢琴曲《大海》配乐


六、拓展迁移

  请学生讲述自己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克服困难的经历,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鼓励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的人生态度。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每人准备一张纸,写上自己的姓名、理想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全班汇集成册,复印后人手一本,作为永久的纪念及鞭策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分析反思】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读为本: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3、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中教师专门安排了朗读比赛,意义就在于此。

  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反倒稍显次要了。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在山的那边》教学案例与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在山的那边》课后分析与反思
    《在山的那边》素质教育新学案
    《在山的那边》教学建议
    在山的那边教学
    [初中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2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守望
    《在山的那边》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说…
    《在山的那边》有关资料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4
    课文在山的那边研讨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人教版七年级…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1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2
    在山的那边 教学设计
    诗的意象(上)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问题研究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边》内容分析
    《在山的那一边》学习探索
    《在山的那边》结构分析
    《在山的那边》电子教材
    《在山的那边》分析反思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3
    《在山的那边》整体把握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在山的那边》研讨与练习说明
    《在山的那边》教学建议
    《在山的那边》教学建议
    《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
    《在山的那边》课例分析
    《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
    《在山的那边》导读
    理想信念名言集锦(上)
    理想信念名言集锦(下)
    关于理想信念的教育名言
    信念是一粒种子
    成功物语(信念篇)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3
    《在山的那边》生字注音
    在山的那边原文欣赏
    把握课改实质,构建和谐的初中语文课…
    《在山的那边》课文导读
    《在山的那边》课文简析
    《在山的那边》学法导引
    《在山的那边》背景知识
    《在山的那边》学习要点
    坚持到底的报酬
    《在山的那边》学习步骤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在山的那边》重难点突破
    关于诗歌的意象
    《在山的那边》形近字辨析
    《在山的那边》多音字辨析
    《在山的那边》词语解释
    《在山的那边》结构分析
    《在山的那边》中心意思

    《在山的那边》写作特色
    《在山的那边》重点难点
    《在山的那边》问题探究
    《在山的那边》课文鉴赏
    《在山的那边》诗歌语言鉴赏
    《在山的那边》典型例析
    诗的意象(下)
    《在山的那边》词义辨析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基础知识训练
    地之子
    雪花的快乐
    海中听海
    地平线
    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读后感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基础知识训练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课时训练
    《在山的那边》课堂练习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关于<<在山的那边>><<理想>>两课的教…
    《理想》教学实录
    《理想》教学参考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润物细无声──《在山的那边》课堂教…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山民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目标在远方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随想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在山的那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说课设计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理想》教学案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课例分析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课时训练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边》教学实录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
    《在山的那边》课堂教学实录
    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教…
    《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及点评
    一个普通语文老师的课改日记──《在…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课后分析与反思
    这样把孩子带向“山的那边”──我说…
    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的成长故事
    我需要成为浩瀚的大海──教《山的那…
    对《在山的那边》几个教学片段的回顾…
    《在山的那边》教学杂谈
    让诗歌走近学生──《在山的那边》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