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
教者:宁波市惠贞书院周丹
教材简析: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全诗共七节,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诗中列举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地鞭挞了反动统治者,提出了关于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
学情分析:
本文是本组课文的最后一篇课文。之前,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已经对鲁迅有了初步的了解,也阅读了不少关于鲁迅的文章。因此,学习本首诗歌时有一定的情感积淀。但是,用诗歌的形式纪念鲁迅,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感情朗读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诗歌对比的表达形式的领会,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了解诗歌表达的意思。
2、能了解诗歌语言表达的特点,知道对比是写作中的一种表达手法。
3、能结合本组课文内容、拓展资料,理解鲁迅这个人物,感受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忘我的精神品质,并能获得诗歌中蕴含的如何对待生命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刻理解前四节诗,进而理解鲁迅这个人物。
2、了解诗歌语言表达的特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阅读批注、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课外资料的恰当补充、教师多种形式的朗读、课件等媒体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整体感知
1、请学生谈谈对本组课文前三篇课文的学习收获。
2、引出诗题,了解作者。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
4、引出对比的表现手法,了解什么是对比。
5、重读第一节,说说产生了什么问题?
二、细学诗歌2—4小节,理解诗意
1、 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浏览诗歌,划出相关的诗句。
2、 出示鲁迅生平。结合生平,联系本组中关于鲁迅的课文,谈谈对这三行诗的理解,并作下批注。
3、 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随机出示三段课外补充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与体会。随机板书。
4、 朗读这三段诗,体会对比。
三、略学5—7节,获得诗歌的启示
1、默读这三段诗,说说分别把什么和什么对比呢?
2、学生交流,有感情朗读这三段诗。
3、师生合作朗读,再次体会对比。
2、观看鲁迅逝世画面,情感激发,再次出示第一节诗,获得诗歌的启示。
4、齐读全诗。
四、总结
1、鲁迅网站推荐。
2、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甘当牛马
愿作野草
心系大众
课堂练习:为诗句作评注
课后作业:写读后感
十、课后反思
我认为本课比较成功的几点是:
1、通过“最大化的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地整合文本信息”两种途径,突破读懂诗意、体会人物的难点。
《有的人》是臧克家的名篇,诗句凝练概括,以“牛马”“春风”“野草”等含有某种寓意和寄托的象征物,使诗歌具有了深邃独到的哲理色彩。学生对于这样的诗句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如何破解这个难点?教学时,首先,我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利用,把诗歌凝练概括的语言具体化为形象的人与事,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如:为体会诗句“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引入了“车夫、女佣、青年工人”的话;为体会诗句“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引入了鲁迅先生逝世的画面,画面解说词节取自课文和课后阅读资料中的文本内容。同时,还大胆引入课外教学资源,补充了鲁迅生平、作品、逝世场面、诗人评价等几段史实资料,这些视听材料的有效加入,使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更加丰富与饱满。
其次,有效地整合文本信息,温故而知新。学习本课前,学生对于鲁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这种认知还是零散和不完整的。而本首诗歌是诗人对鲁迅一生的品质与价值观的完整概括与传神写照,又有处于本组教材最后一篇课文的特殊地位。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前面三篇课文来理解诗句,用已经获得的学习材料中的故事、语言、插图等内容来补白诗句;再让学生大量阅读经过精心选择的文本内外关于鲁迅的文字,从他的一生到他的作品,从他自己的话到他身边的人们的话,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呈现一个立体的鲁迅形象,从而把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文本信息进行梳理、整合,达到更深入地了解鲁迅、体会情感的目的。
2、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突出品味诗歌语言的教学重点。
《有的人》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关键在“略”。这个“略”,首先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原始材料,它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作了取舍,选取了诗歌中文字精练内涵丰富的2—4小节作为教学重点,而略学描写两类人结局的5—7小节。这样,课文的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 其次,这个“略”,还表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在本节略读课上,我提供更多的自主阅读与交流时机,挖掘学生阅读文本的初体验、初感受,创设一个良好的沟通空间。比如:导入时,是让学生谈谈对本组课文前三篇课文的学习收获,这样就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初次朗读整首诗,先让学生说说你能读懂什么;再读诗歌第一节,启发思考,你产生了什么问题;理解诗句时,引导学生把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会写下来等等。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组课文内容与课外阅读知识谈出理解,教给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增强了阅读的有效性。
3、抓住诗歌教学特点,多环节、多形式诵读,达到积累的目的。
《有的人》是一首饱含诗人情感的诗歌,表达了诗人两种强烈的情感。而对比的写作手法,更把诗歌的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高度地融合在了一起。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自然地安排多种朗读的形式,不断强化诗歌语言与内涵的对比效果。这样,既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同时提升了学生对诗歌内蕴的感悟。通过不断地诵读,还帮助学生把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形成于自己的语言结构中,提高学生品读、表达语言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还得不到解答,如:对于诗歌所表现的鲁迅这个特殊的人物,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还该如何来挖掘他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对于对比这种写作手法,如让学生进行仿照练习,是否有其必要性?希望能得到专家们的指点。谢谢!
十一、课例点评
1、准确地把握了本文在整组教材中的地位。本文是第六组教材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而且是略读课文,在组单元中应起到回顾、总结、提升的作用。老师在新课导入、诗文理解、难点突破等多个环节的教学都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之上,在不断地回顾中归结,在一次次的归结中提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整组教材做了一个有效的梳理和整合,对鲁迅的形象有了更完整、更深入的了解。
2、恰当地确定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课设计以“了解诗歌语言表达的特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为重点,以“深刻理解前四节诗,深入了解鲁迅这个人物”为难点,情理兼具。既体现语文课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人物形象,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内容集中和鲜明。走向语言,走向生本的教学,使课堂充满了语言与情感交互的活力。
3、充分地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还孩子自学研读的空间,对于2——4自然段与5——7自然段的教学实施,教师在时间和着力上主次分明,轻重有度,扶放结合,以学定教。教学中老师的引导越来越粗放,但学生的阅读却越来越精细,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主旨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