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的作者是谁?(生答)“鲁迅”。谁介绍鲁迅?(生答)(屏幕上显示鲁迅的照片及简介)鲁迅是我国文化战线上的主将。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他“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民族英雄。”(屏幕上显示纪念鲁迅先生的情景)1936年,在一个秋风瑟瑟的夜晚,鲁迅先生终因积劳成疾,倒在了写字台前,与世长辞了。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将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在他逝世13周年的日子,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这位伟人。诗人臧克家也参加了这次活动,他参观鲁迅故居,有感而发,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有的人》。(屏幕上显示题目及作者)
二、 展示目标:(在屏幕上展示)
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理解诗中对比的写法。
3、 体会用诗讲道理。
三、 教授新课:
(一)、讨论质疑,突破难点。
这首诗全文中并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却热情洋溢的赞颂了鲁迅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文中哪些地方清楚地体现出对鲁迅的赞颂?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一遍并思考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答案(“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并让学生讲明理由,及时评价学生。教师进一步发问:“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一句有怎样的含义?请学生看屏幕上的材料,结合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然后以合作组为单位讨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野草”、“地火”,然后让学生解释上边诗句的含义(鲁迅献身于革命的事业,为了人民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这一课的难点。“除了这一点,在对诗歌的理解上还有没有其它的问题?”教师发问。学生自由提问题,其他学生作答。教师补充,进行知识的勾连。
(二)朗读背诵,感知课文。
任何一首诗歌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首诗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学生听老师朗读课文。教师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在屏幕上配以音像)。听完这首诗的朗读后,让学生谈一谈朗读诗歌的几点要求(正确流利、朗读节奏、读出感情)。从文中找出一两节诗让学生示范读出节奏和感情,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在处理好朗读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男女生朗读比赛,男生读每一节的前两句,女生读每一节的后两句。教师评价。然后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两节诗,在短时间内背诵。教师抽查背诵情况,并让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
(三)理解内容,延伸思考。
生齐背第一节诗。师:这一节探讨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生答)。(生与死的问题)师:为什么活着的人却说他死了,死了的人却说他活着呢?这两个“活”和“死”各有怎样的含义呢?学生解释文中两个“活”与“死”的意义。师:你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体会一下,这两句诗论证了怎样的道理?生答。(有些人虽然活在世上,但却无所事事或做尽坏事,民众恨他不死,这种人 活着和死掉是一样的;有些人虽然死了,但他生前做过有益于人民的事,人民永远怀念他。)师:我们可以分别用哪四个字来概括?生答。(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师:这些推理过程是否在诗歌中出现?(生答)。师:作者只是在诗中把矛盾列出来,引起大家的思考,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可见,诗歌的论证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思考来完成的。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两种人?(生答)。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对号入座”将屏幕右边方框内的人物放到左边合适的位置上,看谁填的又快又准。(对号入座)
虽生犹死 A秦桧 B岳飞
C周恩来 D蒋介石
虽死犹生 E焦裕禄 F雷锋
G陈希同 H汪宝森
生抢答。
教师从这些人物中抽出四个让学生进行一句话点评。(秦桧、焦裕禄、雷锋、汪宝森)
师:焦裕禄、雷锋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新时代你还能举一些这方面的典范吗?(生举例)
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出三个人物让学生辨认,并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人物的突出事迹。教师评价。
(四)学习写法,拓宽思维。
学生在文中划出对比的句子,并以合作组为单位讨论:作者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对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这两种人的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讨论)
教师在屏幕出示三组图(每组两幅),让学生用诗中的原话给这三组图配上文字并让学生回答:
这三组图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对两种人进行了对比?(生答)
(对人民的态度,人生的目的,对社会的影响)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种人的形象。(生答)
在屏幕上展示5、6、7三节诗,让学生回答:这三节诗跟前边2、3、4三节在结构上有什么关系。(一一对应关系)
教师总结:这首诗每小节作者都以两种人作对比,从生命的价值,对人民的态度,人生的目的和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结局等方面进行对照,
从而烘托鲁迅以及象鲁迅那样的革命者的高大鲜明的形象。同时把爱憎、褒贬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这不能不说得益于“对比”手法的妙用。鲁迅先生曾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的对比表达自己爱憎分明的感情;唐代诗人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只有十个字,但它通过对比的手法,把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揭露得入木三分。你能创造性地运用对比的手法说出两句话吗?(生答)教师评价。
四、拓展训练,课堂小结。
在屏幕上出示练习题,进行“有奖竞答”(答对者赢得掌声)。教师评价。
总结:学习一篇文章你总会获得一些知识和道理。这节课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道理呢?(学生总结)(1、对比的写法 2、用诗讲道理: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进一步发问: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你应该怎么做?(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在屏幕上展示自己的赠语。
五、布置作业。
学习了《有的人》,相信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那就拿起笔来写一写吧!(在屏幕上显示写作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