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反思 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学后的两点思考写下来,愿得到同行的指点。 1、了解鲁迅,加深诗歌内涵的理解。 “七嘴八舌话鲁迅”,这个环节学生说的不好,还真是和我们上学那会一样,“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而且主要的讲解也没有跟上,现在想想如果要能这样更好:可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印象中的鲁迅。师生共同归纳总结鲁迅其人,再引导学生积极去读鲁迅的作品和有关鲁迅的文章,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志的信任》《一面》《头发的故事》《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等;引用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加以概括——“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他最后的遗言是“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从他的《自嘲》《野草》两首诗文中可见一斑。看来,自己真得准备好了源源不断的水才能给学生一杯啊!这样加以理解,感知鲁迅先生的爱憎与人生理想。再读诗歌,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之情就油然而生了。 2、感悟“生死”,树立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生”“死”二字,抽象不好理解,先让学生说说含有此二字的常见的俗语、成语、名言。学生众说纷纭后,教师可补充几句名言并稍稍展开解释。如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然后引学生思考:人能重获生命,起死回生吗?从而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