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的 人 —— 再读《有的人》
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有一首我国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是我2004年2月手抄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朗朗上口,影响了几代人的诗篇。诗人以简洁、明快、生动的甚至是直白的文字语言,深入浅出地阐示了一个哲理。它的精炼、通达与深刻,在浸透郁浓诗意的同时,凸显了诗人自身的人格魅力,也折射出诗人耀眼的思想光芒。 上下五千年,淌过诗河,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诗人难以计数,但流传于世的不朽之作有多少?让读者萦绕于怀的又有几人?诗人臧克家的诗作不朽之处就在于他既站在诗的高度,又融入生活,以言简意赅掘开和展示了诗的无穷魅力和深渊的哲理,给人以感染,给人心灵以震憾。为民众所接受,并予民众以教益。 纵横观之,有的人以“虚无主义”来演绎狭隘的个人情绪表象,存在明显的偏颇和缺憾,沉于忧怨的沼泽,以悲观的主调予人予己;有的人则以平淡轻松,、谐谑调侃的语调来表述生活的掠影,以平泛粗糙来“助兴”、“取宠”。也有的人以晦涩的文字来疏离与读者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或有晦塞(涩)为深,虽奥非隐”。冒春荣在《葚原诗说》中提出:“诗欲沉郁,然不得晦涩为沉郁”。将含蓄、深沉、沉郁相对立而提出,揭示晦涩常以深隐、沉郁的面目出现。现今读诗的人寥寥无几,在客观上,那些有话不好好说,故弄玄虚、滞涩的文字是让诗走入尴尬境地主要因素,从而出现“短路”。当然,诗人在追求灵魂或生命的深度过程中,以真实体验的混沌感、朦胧感,不能称之为“晦涩”。 写诗与做人大体相同,诗意的深遂和美学境界与人内心的成熟、厚重、丰富是成正比的。有的人,内心空虚,却装腔作势,招摇显能,知之甚少却表现出知天、知地、知未来、知冥府。故作高深让人仰视,让人难以揣摩。也有人以静默于心、于形,潭深而不泛浪,这当是真正的智者、高人。 读《有的人》,我无能用文字去诠释诗人的伟大和诗篇的深远,更多的是去理解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含义。 诗人臧克家辞世将近四年了,但他还活着,他的诗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