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带领学生学习了《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但要说清楚幸福是什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就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幸福的真正含义.基于以上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我打算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自渎课文,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互助学习,能自己解决的小组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但确实有价值的问题再提出全班讨论 上课时一切都按照设计的程序进行,半节课的自学时间过去后,我让孩子们汇报合作学习的情况(主要分为两大块1,提出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2,说说本组已经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表面上看,孩子们似乎把课文的内容读懂了,但实际上,这三个青年的经历与孩子们的生活相去甚远,他们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幸福的所在.正当我苦于无处着手时,突然张旭冷不丁冒了一句"老师,我最怕医生了,总是打针."我灵机一动,引导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第一个青年是如何在异地他乡为治病救人的.可以说也可以合作表演,课堂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最大程度的走进了第一个青年的身边,感受到了他的幸福,理解了幸福的不同含义.同时我因势利导问学生:"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现在的劳动是什么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议论起来,这个说是学习,学习好了我就幸福.那个说是做值日为大家服务就是幸福.整个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这节课进一步证明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就会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设计时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为主,但上完这一课,发觉与设计时的意图相差较远,经过听课****的评点及自己的思考,感觉指导学生不到位原因就在于自身的引导不够明确,设计没有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老师的导很关键,如果老师本身指导的思路不够清晰,要求不够明确,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有所提高的。下面我从教学设计的几个方面来说说指导不够好的地方。 首先是导入,我用多媒体播放《幸福拍手歌》,让学生说听了后的感受,其实这个对四年级学生要求过于简单,如果换成先板书"幸福"让学生说有什么想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同时又训练学生说话,效果会更好一些。 接着是默读课文,简单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归纳时应该训练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说,我为了降低难度,给了学生一个提示语句,让学生根据提示去归纳主要内容,可能会限制学生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个框里。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我在这里没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如读文是否流利,文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也没有让同桌检查读音,基础知识没有抓牢固。对于自学能力较好的学生而言,这6个生字可以在课外认识,但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稍差,所以还是在课堂上提醒一下会加深印象。 当找出理解幸福的重点句,我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如何理解这句话,可以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自己思考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选择分角色朗读的占多数,当我检查时就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去思考这句话,纯粹在读书。请了一个小组上台表演,本想让台下与台上的学生进行互动对话,借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但是我没有结合课文语句和生活实际理解:为什么三位青年感觉劳动可以带来幸福,也没有让学生质疑:难道仅仅只有劳动才能带来幸福,所以学生的小组表演结束,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依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重点句。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仿写幸福"格言"。本来的意图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幸福是什么写下来,但是我拔高了要求,以致让学生理解为写格言原来是这么简单,四年级的学生写的句子是自己的感受,这里可以换为写对幸福的感受,来体会生活中存在身边的幸福并更好地珍惜幸福。当学生写好,可以挑几句好的感受在电脑中打出来,让学生评一评,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要说清楚幸福是什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文《幸福是什么》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劳动实践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是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我把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定为:三个牧童是怎样弄懂幸福以及理解幸福的含义。课文浅显易懂,教学时,我没有作过多的讲解。在学生默读全文后,要求找出重点句(智慧女儿的话)并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然后抓住文中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通过朗读、表演、交流,感到了只有付出劳动,做对别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接着我让学生联系他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看法。之后又出示了几组不同身份的人对幸福的理解,让孩子们体会幸福的真谛。与此同时,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了一些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一方面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积累了语言。课后要求学生回家与父母交流,然后让他们动手写下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徐驰远写道: “妈妈告诉我,幸福无处不在,有时,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让人感到幸福。如:看着睡梦中孩子安祥的脸庞,妈妈会感到幸福;看着马路上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相互搀扶,这是一种幸福;餐桌上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在一起吃饭,这也是一种幸福……”叶欣然写道“我与爸爸在畅谈中,爸爸问我:‘当你在公交车上把座位让给大肚子阿姨时,阿姨摸着你的头,向你表示感谢,当你教小弟弟打羽毛球时,看到小弟弟学会后那高兴的样子,你的感觉怎样?’妈妈问我:‘当你把一首新曲子弹出优美的旋律,当你在参加社区朗诵表演取得成功时,你又是怎样的感觉?’我明白了,原来幸福就在家人的笑脸里,在我的努力中,在别人的赞美声中……”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寻找幸福不一定要走很远的路,要经历很长时间,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时伸出自己的双手,就可以抓住幸福。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每次课后自己总能够从课堂中发现不足之处。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找出重点句理解,不很妥当。如在学生了解文中三个孩子寻找和认识幸福后,再交流对幸福含义的理解,这时对课文中重点句理解就水到渠成。
幸福是什么》教学反思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设计时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为主,但上完这一课,发觉与设计时的意图相差较远,经过听课****的评点及自己的思考,感觉指导学生不到位原因就在于自身的引导不够明确,设计没有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老师的导很关键,如果老师本身指导的思路不够清晰,要求不够明确,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有所提高的。下面我从教学设计的几个方面来说说指导不够好的地方。 首先是导入,我用多媒体播放《幸福拍手歌》,让学生说听了后的感受,其实这个对四年级学生要求过于简单,如果换成先板书“幸福”让学生说有什么想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去思考,同时又训练学生说话,效果会更好一些。 接着是默读课文,简单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归纳时应该训练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来说,我为了降低难度,给了学生一个提示语句,让学生根据提示去归纳主要内容,可能会限制学生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个框里。学生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我在这里没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如读文是否流利,文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也没有让同桌检查读音,基础知识没有抓牢固。对于自学能力较好的学生而言,这6个生字可以在课外认识,但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稍差,所以还是在课堂上提醒一下会加深印象。 当找出理解幸福的重点句,我让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如何理解这句话,可以分角色表演,也可以自己思考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选择分角色朗读的占多数,当我检查时就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去思考这句话,纯粹在读书。请了一个小组上台表演,本想让台下与台上的学生进行互动对话,借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但是我没有结合课文语句和生活实际理解为什么三位青年感觉劳动可以带来幸福,也没有让学生质疑难道仅仅只有劳动才能带来幸福,所以学生的小组表演结束,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依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重点句, 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仿写幸福“格言”。本来的意图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幸福是什么写下来,但是我拔高了要求,以致让学生理解为写格言原来是这么简单,四年级的学生写的句子是自己的感受,这里可以换为写写对幸福的感受,来体会生活中存在身边的幸福并更好地珍惜幸福。当学生写好,可以挑几句好的感受在电脑中打出来,让学生评一评,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