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W >> 我的第一本书 >> 正文

 

创设课堂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是这样上《我的第一本书》

创设课堂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是这样上《我的第一本书》    广东省东莞市启明中学 陈 琳       《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在单元阅读提示里写道:“学习这些课文,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教师教学用书》关于这一篇课文的教学建议是这样写的:“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虽然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去想像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就是说,要现在初二的学生去理解这篇反映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那么如何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呢?

  这篇文章文字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通读课文不难,难就难在理解它深刻的内涵。因此我上这篇课文时,进行了三点尝试:


一、设置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究的动力

  找好切入点,抓关键句,以一而牵动全部。导入新课后,我让全体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后只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第一自然段中,你认为哪句话含义深刻或较难理解的?”学生不约而同找了两个句子:

  1、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2、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学生对卜劳恩的《父与子》不陌生,他们都认为看了很难笑起来的,为何说看了很难笑起来?另外,我的童年既然没有幽默,为何在“荒寒”的大自然中仍然能感应到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是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激活思维、启动探究的动力因素,也是使教学活动环环相扣,教学和谐相处的主要因素。

  对于这些疑难问题我并没让学生马上去找答案,紧扣着这些问题,根据“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的一组”这句话设置问题情境。


二、创设活动情境,促进主体积极参与

  带着上面的问题,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一组图画展示课文的内容(每个同学要画一幅画),然后小组各成员根据所画的画复述课文内容。学生觉得这个任务很特别,立刻进入课文阅读,课堂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他们边看边涂涂写写的。读完后,他们立刻凑在一起,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谁负责画哪件事,整个教室顿时热闹起来。没多久,他们安静下来在画自己的画。过了二十分钟他们又吵起来了,按顺序把画排在桌子上,轮流着讲画面的故事,我一直在巡看着,被他们一幅幅富有情趣的感动了,课室里的充满着热烈的气氛。

  我看到其中一个学生指着第一幅画讲着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听的同学也忍俊不禁,深深被儿童时代那一份童趣所感动。第二幅画的内容是:“我”把元贞的书拿回来后,不知道爸爸会补好再送给元贞,于是心里希望元贞别怪他,面的内容既忠于课文所写的淳厚的友情,又超越了课文文字的内容而有所发挥,表现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我及时表扬了他。

  从学生所画的画看来,学生已经掌握了课文的内容(第四幅面体现的是浓厚的父子之情)而且是在非常快乐的、合作的活动中完成了这个学习过程。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关于“主体参与”是这样写的:主体参与是活动化教学的前提,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活动是发生的前提,主体参与是活产生的基础,没有主体参与就没有活动产生,主体参与决定着活动的始发、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质量。从以上的教学活动看来,学生的参与是实质性的参与,是主动、全面、全程、有效的参与,既是行为上的直接参与,也是情感、心理、思维的共同参与,所以才会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在学生回答“为什么说这一本书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这个问题的时候,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他们仅仅停留在因为“和小狗一起上学好玩”、“爸爸对我的关心”、“同学之间的浓情厚意”这个层面上,我发现用图的形式没让他们明白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就是对第一阶段所留问题还没有解决。但已为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没有马上把答案告诉他们,在我们看来,深层次的意思学生也应该很容易掌握的,事实上并非如此。上述活动虽然还没让学生品味到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也不能否认活动是有效的且有学生思维的参与,而恰恰是因为学生还没理解到深层次的意思,说明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不要以老师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一些在我们成人看来理所当然的答案,要真正地让学生掌握,只有引导他们去阅读──感受──想像──体验,才能让他们真正明白。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是学习得以产生的四大要素。


三、转换教师角色,协作学生登上阅读的“高峰”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教育学生,学校变成了屠场”。如果把答案硬塞给学生,学生最多只能把答案记住,这样的课堂扼杀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长久下去,学生思想停滞,满足于做容器,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思维的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的体验既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既是自身的也是人际间的,并且体验还不断地与对象的变化相互作用,受到规则、障碍和限制的支配,这是体验式模式的基本要素。有障碍的阅读才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只有有障碍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问题是学生的障碍,学生碰到阅读的困惑是教师的障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合作的实质是交往。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里教师的价值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使教学过程向学习过程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现代化的学习活动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

  我引导学生从“我”、“元贞”的际遇思考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发,学生有答“读书是出路”,有答“知识改变命运”。我继续引导他们思考,元贞没读到书是他还是他家人的原因?学生开始从他家的环境想起,开始从充满童趣的回忆转向关注关于背景的语句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返回家乡,带回一箱子书和一大麻袋红薯。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奇东西。”“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乔家极贫穷。”学生终于会从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终于明白了第一段中的两句话:“……《父与子》中的一组,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我的童年没有幽默,……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从而品味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品味到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障碍排除后,学生获得了阅读的最大愉悦,对课后练习──虚构人物小故事也充满兴趣。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我的第一本书,牛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创设课堂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是这样上《我的第一本书》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华南虎》教学建议
    《华南虎》教学设计
    《华南虎》结构分析
    《华南虎》问题研究
    《华南虎》研讨与练习说明
    《华南虎》教学建议
    《华南虎》有关资料
    沉默与爆发──由牛汉《华南虎》想开…
    再品《华南虎》
    诗坛硬汉──—记诗人牛汉
    《华南虎》赏析
    《华南虎》词语解释
    《华南虎》中心思想
    濒危的华南虎
    《华南虎》形似字辨析
    《华南虎》多音字辨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
    《华南虎》写作背景
    《华南虎》学法引导
    马里安的盲眼
    《华南虎》生字注音
    《华南虎》教学设计
    《华南虎》整体把握
    《华南虎》教学设计
    《华南虎》词义辨析
    《华南虎》教学设计
    《华南虎》重难点讲解
    《华南虎》问题探究
    《华南虎》课文评点
    不羁的灵魂──读《华南虎》有感
    《华南虎》教学设计
    《华南虎》教学设计
    《华南虎》写作特点
    《华南虎》疑难解析
    《华南虎》教学杂谈
    《华南虎》电子教材
    《华南虎》写作借鉴
    一块在琢磨的璞玉──《华南虎》教学…
    《华南虎》教学设计
    《华南虎》说课设计
    《华南虎》教学设计
    《华南虎》教学设计
    《华南虎》教学设计
    《华南虎》教学设计
    《华南虎》教学设计
    《华南虎》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早年生活
    《我的第一本书》知识延伸
    《我的第一本书》课文评点
    《我的第一本书》研讨赏析
    《我的第一本书》写作借鉴
    《我的第一本书》疑难解析
    《我的第一本书》写作特点
    《我的第一本书》阅读指导
    《我的第一本书》参考图片
    作为钟、铸钟人和钟声的牛汉
    月是故乡明
    《我的第一本书》写作特色
    《我的第一本书》电子教材
    鹰的诞生
    《我的第一本书》重难点讲解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建议
    《我的第一本书》问题研究
    《我的第一本书》整体把握
    《我的第一本书》研讨与练习说明
    一块仍在疼痛的历史的伤疤
    直面牛汉
    《我的第一本书》杂叙
    牛汉《华南虎》欣赏
    《我的第一本书》问题探究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用血铸就的灵魂──我与牛汉先生
    《我的第一本书》多音字辨析
    《悼念一棵枫树》赏析
    诗坛之鹰──牛汉
    诗坛硬汉──记诗人牛汉
    诗人的眼睛
    倔强诗人牛汉
    诗如其人──诗人牛汉印象
    我的第一本书:《父亲的日记》
    我的祖先和一把剑的传说
    《我的第一本书》教后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汗血马
    诗意人生之缘
    《我的第一本书》学法指导
    《我的第一本书》素质教育新学案
    《我的第一本书》课文背景知识
    牛汉的不羁诗魂
    女儿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我的第一本书》词语解释
    《我的第一本书》词义辨析
    《我的第一本书》难句解析
    《我的第一本书》中心思想
    《我的第一本书》结构分析
    落雪的夜
    《我的第一本书》形似字辨析
    读《我的第一本书》中的快乐
    《我的第一本书》生字注音
    我的父亲──谈马季
    我的第一本书
    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精选
    《我的第一本书》习题精选
    《藤野先生》习题精选
    我的第一本书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优化测控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达纲练习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主题思想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与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法指引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课后反思
    卜劳恩和他的漫画《父与子》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杂谈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我的第一本书》导入语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苦难中的温情──《我的第一本书》教…
    似曾相识燕呢喃──记偶拾的回堂课《…
    记忆中不能抹去的亮色──《我的第一…
    我的母亲
    给学生一次“爆发”的机会──《我的…
    悼念一棵枫树
    《我的第一本书》导入语设计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