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屏”》教学设计之二
|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3.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5.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6.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点难点] 2、3、4 一、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提到的“屏”,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的作用:遮挡视线。 (三)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屏,猜想它们的用途。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关于屏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 (四)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2、配乐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自主回答: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明确: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多媒体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 合作讨论回答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六)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七)研读赏析 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1)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2)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二、总结拓展 (一)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 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二)拓展延伸 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说“屏”,陈从周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说“屏”》教学设计之二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说“屏”》教案3 |
下一篇文章: 精品备课:说“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