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
我的抽签号是8号。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5课《说“屏”》。下面,我主要从对文本分析,课程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课程目标的确定。
1、教材分析:《说“屏”》是陈从周先生小品文的代表作,作者以艺术家的独特眼光.凭借建筑家的深厚学养,为我们解读了“屏”这一经典建筑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说”的对象有几分古朴,有几分清雅;“说”的内容有几分专业,有几分见地;“说”时有一点悠闲,还伴有几许深情。文本向我们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文本的重点内容,文本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地使用屏风,让现代的建筑融入一点古典之美。
基于文本的以上特点,从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单纯的说明文来处理,而应在教学中强调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应关注语言,品砸其中的情味。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拟定兼顾两个方面:一是重点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二是关注文本的语言特点,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美。
2、课程三维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重点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文本诗情画意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这样的文章,学生一读可能会喜欢上的,但这种喜欢是感性的、浅表的,要完成从文本知识到阅读能力,从文化积累到技法欣赏,从文字表面到内心感动的飞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合作和探究,通过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交流来完成,有机构建教师、文本、学生三位一体的灵动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话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味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兼融。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学生资源分析及教学方法的运用。
1.重难点的确定:关注语言的情味,理会行文的技巧
2.学生资源分析:我们知道:面对课堂,教师是资源,文本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下面说说对学生资源的认识;时代的发展,岁月的变迁,年代的久远,屏风已淡出我们的生活。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作者在文中也并未对“屏”作形象化描述,加上“屏”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多见,没深入大众生活,这种时空上的隔膜,有可能阻碍学生的兴趣,阻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这就需要在教学时,教师巧用多媒体展示,提供各种屏风图片,给学生直观印象,让学生对屏风的古朴美、通透美、玲珑美、趣味美、文化美有些了解;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学生的能力可能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在品味语言方面,由于本课的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学生可能体会不到文本古朴的、诗意的语言。因此,我在问题设置和学法指导上尽量做到具体,有梯度,易操作。
3.教学方法:教师运用导读法,创设情境,以预设为主,引领指导、点拨感知文本、研读文本;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三、说教学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激发兴趣、导入文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味赏析、合作探究——总结、拓展延伸这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激发兴趣、导入文本
课堂伊始,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制作的屏风工艺品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获得切实的感受;并让学生自由谈论:你所见到的屏风及特点。此活动既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还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铺垫,教师再激情导入文本: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来说“屏”(板书课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准备在学生感知文本之前,先引领学生扫清文字障碍。通过多媒体投影文中需要识记、积累的词语:“纳凉”、“帷幕”、“伧俗”、“忒”、“雅俗”等。引导学生以“幕”为例,把它与“蓦地”、“坟墓”、“募捐”、“慕名”、“摹仿”等形似字区别开来,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目的,而对文中“雅俗”、“美感”……等词,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查词典、自行释义、以此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然后,让学生限时读文,根据出示的思考题来把握文章大意。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并说明其作用。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教学要重视整体把握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针对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解决问题一时,实际就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的一个过程。针对问题二,我准备组织引领学生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表述自己的看法,学会合作学习,通过预设的问题,让学生交流、合作,同时在合作学习中要注意方法指导:合作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就近组建合作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组织讨论,教师巡导,成果展示,用“我们小组认为(收获)的是……”的句式说话。在合作交流中明确:作者主要从屏风的作用、分类、设置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而对问题三,则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诚如是,则我写这篇小文章也就不为徒劳了”。从这些句子中,不难看出:作者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候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更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并期望屏风走进大众生活,我们应更好地使用屏风。至此,在本环节,教师引领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明确了行文思路,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也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分析、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品味赏析、合作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我准备通过设置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激活学生思维、关注他们的情感流露并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的主问题来勾联前后环节:“同学们,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了屏风,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用词典雅。请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_______这个句子,因为它________’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此问)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摒弃看似活动热闹,实则浮躁无功的自主与合作探究,要竭力通过有效地预设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文中的古诗词,感受浓浓的诗意。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抱膝看屏山”、“闲倚画屏”。说到这些句子后,要让学生说出诗中的意蕴,来提高语言感悟力,通过品味诗文,体会文本信手拈来的诗文化用,表现出的古朴的语言风韵;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俯拾皆是的雅词、单音词、文言词。如①纳凉、销魂、称道、点缀、徒劳;②置、咏、勾;③屏者、障也、皆可置之、未始不能。这些词均彰显了语言的魅力。这样的朗读与语言品味,才能体悟到作者对屏风、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情,从而把“审美”和“感动”的种子播洒到学生心灵,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文本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的结束。我准备在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后,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学生克服以往以文本为中心进行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整合和课堂内外的交流,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词中涉及到“屏”的诗句:南朝《闺怨》“屏风有意障明月,灯光无情照无眠”、李商隐《嫦娥》“去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交流讨论、重现画面、轻松自然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最后让学生想像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并写成短文。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写作能力。当然,因时间原因,可能拓展部分无法当堂完成,不妨放在课后探究。
我以为,这样的程序设计有感知、有体验、有操练,听、说、读、写的能力力求落到实处,突出情趣,真正让语文学习成为能力训练的有效形式。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功能主要是简要而全面的概括教学内容。
各位评委,以上是本人对《说“屏”》的教材分析、教学程序等方面的前瞻性预说。文本解读可能粗浅,设计程序也许不尽人意,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