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公开课教案
课题:《说“屏”》
初中八年级语文
授课时间:2006年11月13日
授课地点:胶州7中
执教教师:胶州22中 巩振宝
本节课重点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引用说明在本文中的作用,体会文章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性小品文,这篇课文特点鲜明,作为教学内容来看,不能把它当作典范说明文来处理,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我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教师应该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让学生自学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本课内容,要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 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2、主要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或见过有一种器具名叫屏风吗?
学生作出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种器具有什么作用 (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可联系《口技》等涉及屏的古诗文来谈) 二、走进文本1:速读课文,搜寻判断一下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引用、分类别、下定义
三、走进文本2:跳读课文,迅速从课文中提取以下信息:
1.什么是屏?
2.屏有哪些作用?
3.屏有哪些种类?
4.屏的制作与放置要注意哪些问题?
授课参考:
1、什么是屏?
明确:屏者,障也。——屏,就是用来遮挡、阻隔的器具 。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屏有哪些作用?
明确:分隔作用 艺术点缀 可以挡风 缓冲视线
3、屏有哪些种类
明确:①按屏的建造材料,装饰的华丽程度: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②艺术上:雅俗之别。
③外形上:大小之分。
——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4、屏的制作与放置要注意什么问题?
明确:屏的制作上要注意: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上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方面要做到得体。总之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得体”。 四、走进文本3:文体知识理解:
1.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总-分-总
2.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逻辑顺序
五、走进文本4: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引用古诗文的作用,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前面我们已经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引用、分类别、下定义等,那么在这些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是哪一个呢?——引用,那作者的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1、文章引用古诗词有何作用?
①体会“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进一步理解作者在这里引用这样一句诗歌的说明作用。老师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了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②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引用汤显祖的《牡丹亭》的戏文,既增添了想象空间,又使文章更加流光异彩。
③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希望那些建筑师和家具师能够还屏丰富的文化内涵。”作者结尾引用诗句来表达这个愿望有什么好处呢?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提倡屏的文化内涵,使平实的说明中流动着诗歌的韵律,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文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语言,也能更好的表达作者希望人们更好的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小结文章的语言特色。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赞美之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营造诗意氛围,引起读者兴趣,增添情趣,留有余味。
2、作者对屏有什么感情?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请仔细找一找。
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生师共同明确:“喜爱、向往、赞美……。”
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
原文: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继续引导:只有这个地方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吗?要求学生找出直接能抒发出这种感情的句子。
——“ 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这些句子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屏 那种喜爱和向往之情?
六、走出文本——拓展延伸:
同学们,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其实古老的中国像屏这样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在历史长河中他们慢慢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们能各抒己见再举出一些实例吗?
七、总结:
刚才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
教学反思:
上完《说“屏”》这堂公开课,我仿佛觉得自己又成熟了许多。对我以后怎样使用好教材提供的文本进行教学,这堂课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发。《说“屏”》这篇课文,是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师、家具师们写的,希望他们“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故特别强调屏风的文化价值,这在文中有明白的交代。教科书编者在课文前所作的“阅读提示”也有准确的引导,重点放在屏风“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这“情思”二字确实十分紧要。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告诉学生,这是一篇说明性小品文,它有强烈的抒情性,又富有文化内涵,谈的是器物文化,就是“先人善于在功能与美感上做文章”,这正是本文的艺术个性所在。另外学生刚接触说明文,而本文因其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的语言又不能规划为一般说明文。根据学生的学情把主要精力放在训练学生读懂文本上,没作过多迁移训练。教学实践显示:课堂导入环节过于冗长,约9分钟时间,有喧宾夺主之嫌,故可删去导入环节中诗词展示部分,将其转移到走进文本4中,灵活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