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R >>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 正文

 

《短文三篇》教学实录

《短文三篇》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尝试散文类自读课文的阅读指导。

教学难点

    实现课堂的有效学习与高效学习。

教学方法

    问答与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和大家共同研究探讨第十二课,《短文三篇》。本课是以同学们自学为主的略读课文,课前大家已经作了充分的预习,阅读了文章,那我想问问同学们,这三篇文章,你们最喜欢哪一篇呢,为什么?

二、研读课文

1:我喜欢第一篇,因为它的内容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特别适合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读。

2:我也喜欢第一篇,我感觉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很深刻,有些地方我有些读不懂,所以很想老师同学们研究一下。

3:我喜欢第二篇,尤其喜欢题目中的这个比喻,我觉得这篇和第一篇比起来写得更加理性。

4:我喜欢第三篇。因为它用极简单的语言阐述了深奥的问题

教师:以上几位同学谈得挺精彩,各有见地。虽然同学们最欣赏的篇章并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同学们在预习课文时都非常认真地思考了。在此基础上,这节课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共同深入探讨,本课作为粗略的阅读,应该怎样去读?读这样的文章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收获?

首先我们共同来学习第一篇文章《热爱生命》。我先朗读《热爱生命》。在老师读课文的时候。请同学们拿笔把文章中你认为重要的,你喜欢的,或者是你不理解的地方划出来,读完后我们大家共同研究。

教师朗读读完毕,学生提问。

1:哲人是什么样的思想?

2:为何作者十分热爱生命却“随时准备死而毫不吝惜”?

3:“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什么意思?

教师:作者生活的年代是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是讲神权绝不讲人权的。大多数的哲人受神权思想的影响,把上帝作为思想的依托,作为生活的全部所在,认为现实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而以蒙田为代表的启蒙主义思想家是讲人权的,认为天地是人创造的。

请就第二、三问题学生各自谈自己的观点。

1:因为每个人最后的归宿都是死亡,不管你想不想,最后的结果是不可能改变的。作者比一般人要勇敢得多。

2:我觉得第二问题和第三个问题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作者的生活很快乐、充实,他觉得即使是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3: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体验,既然作者已经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切都经历了,那么他死了也就不苦恼了。

教师:大家都同意他们俩的观点吗?

生:(齐答)同意!

教师:大家都是把死亡作为生命的结果考虑的,除此之外,死亡对于生命还有没有其它的意义?

(沉默。)

教师:如果让你无限的活下去,你对生活会有什么样不同的态度?

1:会觉得无聊,什么都不想做,因为还有太多时间。

2:我明白了,就是因为我们都要死,所以我们才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更加关注生活,让自己过得更精彩。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

     掌声

教师:这种思想的体现在文章中哪个部分还有所体现?

齐答:第一段!

教师:作者与哲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有什么不同?那位同学能够结合第一个问题谈谈?

1:哲人们对生活就是回避、无视、打发、消磨,作者对生活是称颂、热爱。

教师: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

2:因为刚才老师说过蒙田生活的年代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哲人将生活神话,忽略自我甚至丧失自我,对自我都不关注的人是不可能关注生活的。而蒙田受新思想的影响,关注人自己,所以他热爱以人为中心的生活。

3:如果按前一位同学的说法,我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与其说是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不如说是对人自身的热爱,谈的是以人为本的问题。这样理解对不对呢?

教师:大家认同吗?

生:(齐答)认同!

教师:这篇文章初读起来不难,但其中涵蕴的内容却是非常深刻的。蒙田真正成为了创造自己生活的主人,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的确是一位懂得生活的大师。

教师:老师读完这篇文章后,也对生与死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简单阐述一下与大家探讨。

文章开头说,我给某些词语以特殊的含义,即“度日”。日子不好的时候,就消磨光阴。度日如年,难受,是煎熬。日子好的时候,就赏玩,领略。

随机板书:

俗人:以物喜,以己悲。

除了俗人外,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一类人,即哲人。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概括为六个字:

随机板书:

以物悲,以己悲。

至于我,我——作者——却认为生命是:

随机板书:

以物喜,以己喜。

总结:前两种人总体来说都是在混日子,没有把生活上升到生命的高度,活一天少一天,到死那天生命价值归为零。可不可以说他们的生命是生活的减法?而我——作者——呢,因为我热爱生命,因而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所以又可不可以说我的生命是生活的加法?

因此:死对于我与死对以上两种人有着质的区别。刚才大家就这点已经谈得很好了。在这里老师只想做一个公式推导: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每一天(悲、喜)

热爱生命则生命是加法

所以:生命=生活1+生活2+……生活n

          =生活(n+1                    

          =生命(n+1                    

因为:生命的本质=死亡

所以:死亡=生命1+生命2+……-生命n

=生命的最大值        

结论:热爱生命=不惧怕死亡

 

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的生命长度无法改变,但他的生命的密度和宽度得以增加

 

 

 

 

因此对于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来说,珍爱生命就不会惧怕死亡,接近死亡的过程就是不断累加生命张力和乐趣的过程,以至在生命结束之时,达到生命意义的最大值,登上人生的峰顶。

 

这篇文章到此我们分析完了,回过头来大家想想我最初提的那个问题,这样的文章我们应该怎样来读?有没有一个可以应用于阅读实践中的基本思路呢?

学生总结:

1.揣摩重点语句,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2.注重文章的逻辑关系,全面、严谨的解读文本。

3.关注自我,在文本的基础上获得新的意义,从而丰富自我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既然大家总结出了一些思路,那么下面我们按照这一思路来探讨第二篇文章:

随机板书: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

全文最形象同时最具概括力的话就是作为文章题目的这句:“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那问题就产生了,为什么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为什么不说人是一棵能思想的树木?)

1:人的肉体像苇一样脆弱。

2:人的生命很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可以致人于死地。但人有思维,所以人又很强大。

教师:仅仅这些吗?

3:人的灵魂也能思想,动物无高低贵贱,人却有,因为人有精神生活。

教师:文章中还有那些语句体现了这一观点?

1:“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的身体可以残缺,但心灵思想不能残缺,如果人的思想不存在了,长得再完美,他也不是真正的人,只是行尸走肉。

2:“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人的身体是最脆弱的,不堪一击,和宇宙比起来太渺小,但在精神的领域里,人类却是巨人,超越时空的限制。

3:我也想提“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这句话。人很渺小,有如一个质点,无法与宇宙相提并论。但人有了思想,就可以思考宇宙,展示自己的高贵之处。空间和时间上宇宙囊括了人类,从思想领域人类又囊括了宇宙,人类获得了自己的尊严

教师:作者只谈了思想的意义吗?“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的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说得又是什么?

1:谈的是人应该好好去思想。(人应该利用怎样的思想去造福于你所能够囊括的宇宙?)

教师:好好去思想是怎样去思想?和道德有何关系?

(沉默)

教师:文章中说“能思想的苇——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思想的规定。”如果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准,而人类的道德标准没有发展到和科技相统一的时候,思想这把双刃剑所发挥的作用就有天壤之别了。

1:我明白了,就是说思考的人如果缺乏正义感,思想的成果就会更多发挥它罪恶的一面,这就需要人在运用思想时必须遵循道德的原则。

2:作者是就思想所产生的后果把它纳入到道德领域的,人思想的伟大不伟大道德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

教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没有具体展开这一话题,但同学们可以通过历史事件,通过电影中上演的故事来肯定它的现实的意义,也就是说人类在那之后大约三百五十年的历史发展中,用事实验证了帕斯卡尔的认识多么具有前瞻性。就这一点,大家可以在练笔中继续深入地探讨。

最后我们来看第三篇:

随机板书:

 

刚才同学们谈到了之所以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它用最简单的语言阐述了最深奥的问题。这个最深奥的问题即:

随机板书

人怎样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

除此之外还要想想:为什么我们在幼儿园中学到的金规矩到成人的时候还要用?

这篇文章作为大家课后自读文章,将对文章的思考写进练笔里。

总结:本课三篇文章,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了第一篇,同学们自主研究了第二篇,宏观上初步涉及了第三篇。这三篇文章,从内容上来看,都体现了作家对人本身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学习了前两篇文章之后,使我们对自身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解读文本同学们找到了文章阅读的基本方法和解读文本的真正意义之所在。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方法充分运用到以后的阅读当中,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我建议大家不妨就从课下自主再次解读富尔格牧的《信条》开始做起,把对文章的阅读继续深入下去。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学生自发热烈鼓掌)

(吉林毓文中学刘波老师记录整理)

教学感悟

                              生成是美丽的

这是2005年我在吉林毓文中学为一位青年教师上的先行课。这位教师要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配新课程培训的录像。吉林省尚未进入新课程,大家都没有教过新课程教材。这时我已经脱离一线。上午在听这位青年教师的试讲时,总觉得在理念上没有体现新课程要求,于是决定由我“示范”一下。

班级是临时确定的,并且不是所谓“快”班;我没教过这课,也是听试讲时才接触课文,事先没有任何准备,纯粹是“即兴”为之。还有一个突发事件,我不胜酒力,但中午被学校领导“强行”劝饮几杯几乎没有度数的葡萄汁,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我居然醉倒了。下午上课时还没有完全清醒。于是勉强上阵。一上课不知该讲什么,于是先读课文。本来应该请学生读,但我的精力集中不起来,只好强迫自己打起精神。读了一遍课文才逐渐明白课文的内容,才有了一点感觉。这才凭着多年的经验,由着学生跑,我跟在学生后面画圈。学生跑到哪里,我就顺势到哪里。没想到取得了令学生和我共同愉悦的效果。

毓文中学是我省传统文科名校,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好,有强烈的主动学习动机,只要点拨得法,就会取得成效。

但是,一些建立在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完成的解读上。试想,如果没有先行弄懂文本的基本内容,课堂的有效时间怎能完成三篇文章?这也印证了我关于提高课堂效率的观点,即:学习时间前移,课堂只重点突出地解决一些问题,不搞面面俱到。


    回过头看这个课堂实录,我自己也吃一惊。我说了一些课后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并且自认为精彩的话,这大概就是灵感的撞击吧!上本课我一直处于被动的积极思考,甚至我对文本的熟悉程度远远低于学生,我在上课前没有机会深入研讨文章。那何以能够“急中生智”?一是受学生讨论的启发,这是特定情境下的顿悟;二是自身的积累和经验,我后期上课,课本上没有任何标记,完全凭课堂氛围现场生成,有时我自己也难以预料结果。当然也不能完全凭感觉信马由缰地“生成”开去,前提是不能脱离文本。如何有效地在文本解读中恰当生成,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一切都是预设的,课堂就没有了生动和精彩;一切都是生成的,课堂又可能是无根的“另起炉灶”。看来,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真需要教师的火候。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短文三篇》教学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短文三篇》教学设计:热爱生命、人…
    评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原文
    《短文三篇(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
    短文三篇《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
    短文三篇《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节选)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优秀教案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文章
    做一株有思想的苇草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教案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教案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我为什么而活…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教案2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必修4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原文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教学设计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教案
    静静地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 教育者应当是思想者》,窗外
    《人是能思想的芦苇》精粹教案集
    《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短文三篇(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
    《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第二课时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优秀教案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人是能思想的芦苇》教案(苏教版高二…
    短文三篇《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
    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有感
    短文三篇《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
    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短文三篇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短文三篇》教案
    引导学生作一根会思考的苇草
    教师经典阅读之:读《思想形成人的伟…
    读书让教师的生命绽放光彩
    做一株有思想的苇草 让梦想慢慢起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人是一根会思…
    教师是一株有思想的苇草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