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地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临淄区稷下小学 张爱玲
2009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临淄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一行50人,在北京教育学院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在此其间,我们与众多的教授、博士,北京著名的特级教师面对面的沟通,讨论,既聆听到了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又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新的认识,受益匪浅。我愿采撷几个精彩的片段与各位同仁共勉。
1 让语文课铺满智慧的阳光
我们接触的第一位老师是北京教育学院的李方院长。他从温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学听课的情景给我们讲起,让我们的目光聚焦于课堂,并且通过温总理的评课和我们一起来透视课堂,思考课堂。李院长说,小学语文教师做的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所以要努力去把握课堂教学的实质,熟练地驾驭课堂教学的规律,准确地认识课堂教学的特征,唯此才能创设和谐的课堂,才能让课堂充满阳光。
我想,这阳光一定是灿烂的、智慧的。
譬如,温总理对语文课的点评就是一节精彩的、铺满阳光的“语文课”。“孙犁的作品《芦花荡》我以前也读过,但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读,觉得别有一番新意。我感到惊喜的是老师让学生4分钟把3300字的文章默读完,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不仅要求学生专心,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人要多读一点书,有些书要精读,有些书可以快速翻阅。紧接着,老师又让学生用三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这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从我个人的学习体会讲,这一点很重要,掌握了可以终生受益。老师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她最后将文章的主题概括为: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把这堂课升华了。但是老师在开始时应该介绍一下作者的简况和作品……”
这节“课”告诉我们,语文课就是要教给学生方法,就是要训练学生的能力,就是要陶冶学生的情操。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老师去精心地研读文本,弄清文本中相关材料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像温总理那样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对学生的精彩之处作出评价。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智慧,洒满温馨。
2 语文,更需要点科学精神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公开课开始给人以“大杂烩”之感。识字要有,写字得有,阅读分析是重要组成,拓展延伸必不可少。可什么都加进去了,却什么也不精。就比如识字这一环节,许多老师认为完全可以蜻蜓点水似的一扫而过。但是,在吕俐敏博士的眼里,这些简单的汉字却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个字就是一首诗,一个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
请看,她给我们出示的一个案例:《“猪”字的教学实录》
老师:“为了改善生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驯养家畜了,看看猪字的右边,”(课件上突出了“者”字)
“者是什么意思呀?”老师问。
老师提示“作者、学者”等词语帮助学生认识“者”字。
学生逐渐理解“作者”是写作的人,“学者”是有学问的人,“者”即是人,“猪”字的记忆线索是——人饲养动物猪。
一开始,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这样教学识字有什么不妥,因为在课堂上,我们也经常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学。这样做只有一个目的——想尽一切办法来让学生记住这个字。当我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时,吕老师微微一笑,没有反驳我们,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个“煮”字,“按照你们的逻辑,‘者’即是人,那么这个‘煮’字该如何解释?”天啊,这样一来,“煮”岂不成了“烧人、煮人”了吗?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她又写了一个“堵”字,用土堵人,这似乎也有点讲不通。就是大家面面相觑的时候,吕老师说:“这个教学片段有两个毛病,一是‘者’不能单纯理解为‘人’;二是这个教学片段出现汉字意义上的失误。归根结底,老师是把形声字当作了会意字来教。这样做虽然当时有效果,但却后患无穷,给孩子们造成更多不易理解的汉字问题。其实这个词可分为两类:一是猪,煮,箸,著。发zh音。二是堵,都,赌。发d音。”
真的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汉字竟藏着这么多的玄机!
可我们的震憾还远远没有结束:偏旁与部首是一回事吗?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区分好形体部首和意义部首的价值所在?小学语文常用的识字方法中有哪些是不可取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如何回归到语言文字的工具上来……吕老师——这位语言文字学博士从专业的角度向我们娓娓道来。
半天的报告转瞬即逝,索绕在我们心头的只有两个字,那就是——汗颜:孩子们对汉字逐渐失去了兴趣,我们竟是“罪魁祸首” ;孩子们出现那么多的错别字,深层次的原因竟是我们学业不精……
科学,来不得半点儿的马虎与浮躁。我想,小学语文教学更需要这样的科学精神。那就让我们牢记吕俐敏博士的几句赠言吧!
“语文老师一定要熟悉字典,因为那里面就藏着汉字的许多秘密。”
“教学汉字一是要对其进行合理的拆分,二是要还原到它的系统中去。”
“语文老师一定要多读点文字学方面的书,一定要对汉字追根溯源。如《基础汉字形义溯源》、《汉字学概要》、《古文字趣谈》等。”
3 跳出教材看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为数不多的外国文学作品,如《普罗米修斯》《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等,且都是外国文学中的经典,它们代表了某一类作品的特色,或刻上了某一位作家的烙印,极具观赏性和延伸性。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系的肖玉柱教授就带领我们走近了这些文学作品,且把我们的视野从教材中转移出来,走入瑰丽的古希腊神话,走入哀惋和忧伤的王尔德世界。
他说,外国文学是我们语文教师文化知识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了它,我们在教学时就会无所适从,就无法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其独有的魅力。
随着肖老师的讲解,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虚幻的时空:普罗米修斯、宙斯、雅典娜、潘多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伫立在我们面前,他们的故事历历在目。仔细思忖,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希腊文化的主旨就是为了正义的事业而牺牲。这种牺牲精神在希腊神话中比比皆是,普罗米修斯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所以,教《普罗米修斯》一课就必须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那颗为了人类的温暖、光明和发展盗取天火的高尚的灵魂。
当肖老师将叶圣陶的《稻草人》与王尔德的《快乐王子》放在一起,我们才惊讶地发现,二者是多么的相似:一个是立于城市广场高圆柱上面的塑像,一个是立于农村田野里的稻草人,都是通过他们的视野来展现人间现实的苦难,就连两个故事的情节结构也极其相似。这不能不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王尔德童话对中国近代童话产生的巨大影响。而《巨人的花园》中小男孩就是耶稣的化身,花园的美丽、灿烂和巨人境界的提高是遥相呼应的。《快尔王子》和《巨人的花园》中,主人公都有一个心灵自我完善、自我净化的历程,都是美的化身、美的象征和载体。故教学《巨人的花园》一定要让孩子们走进原文,一定要引领孩子们走近那个手脚都有“钉子眼”的小天使,才能让全文散发出迷人的风采。
跳出教材看教材,一是需要老师的广博阅读,二是需要老师潜心会文。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如一块“磁石”,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心。
4 语文常态教学的实效性从何而来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薛晓光老师为我们做了《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高常态教学的实效性》的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关注学情不够,低估了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水准,轻视了学生主体质疑问难的权利;二是文本的研读不够,教材理解不到位;三是教学目标的制订笼统空泛,教学环节的设计过于细碎,缺乏整合;四是目标达成情况的检测意识不强,忽视试误、校正、修改的过程。
我想,目标制订的不确切性是常态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首要因素。我们先来看备课中教学目标的惯用语句:认识多少个字,会写多少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放之四海皆行的标准模式,少了几分细腻,少了几分思考,所以课堂上老师的“信马由缰”也就不足不奇了。
其次,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也是造成常态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在公开课中出现的质疑环节也多是无效质疑和虚假质疑。比如一位教师在学习《日月潭》一课时,让学生就课题质疑:日月潭在哪里?为什么叫日月谭?只要学生读过一遍课文,这些问题就会轻松地解决,何苦白白地浪费时间?再比如,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一文的课题质疑:谁草船借箭?用什么方法借箭?借到箭了没有?同样是虚假质疑。倒不如让学生踏踏实实地读上几遍课文再来质疑:鲁肃与周瑜同属一个阵营,鲁肃为什么还要隐瞒周瑜?诸葛亮怎么知道鲁肃一定会守口如瓶?诸葛亮为什么让船一会儿朝东,一会儿朝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研究,去学习,相信课堂上的效率才会事半功倍。
第三,教师对文本的研读过于粗略,则是造成常态教学效率不高的又一重要原因。由于粗略,学生的学习就会过于浮躁,师生之间就形不成有效的课堂对话,就产生不了思维的深度发展。我们日常的备课,不妨从薛晓光老师的几句话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备课之前反复阅读,大声诵读。读出敲击你心灵的内容,读出令你怦然心动的句段;读出作品表达的情感,读出文本的教育价值;读出谴词造句的特点, 读出布局谋篇的构思。
提高常态教学的实效性迫在眉睫,它需要用我们的思想做“经”,用学生的能力做“纬”,从而织就一张语文教学的高效之“网”。
5 沉积浓浓郁郁的语文味儿
吉春娅老师,让人一见就倍感安静。就连她的课堂教学风格也是如此,安安静静地读文,安安静静地写字,但就在这安静之间,孩子们一课一得,获得了必备的语言素养。正如她自己所说,她喜欢安安静静地做事。她在北京小学担任语文课的教学工作,每天上一节课给弟子们听,每周讲一节公开课,供全校语文教师学习。虽说工作很累,但她很充实。
当我们问她,怎样才算是一节成功的课时。她不假思索地说:“一节课的好坏最重要的就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发展,发展了多少。”
就比如她所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就让学生有了三个方面的发展:一是读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起因时,把吴王的话读出了味道。“敢有谏者死”一句她大胆地采用了断句的方式来处理,变成了“敢有谏者——死”,虽是小小的一个变化,却把吴王那种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霸气读了出来。二是思的发展。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来寻找由“敢有谏者——死”到“乃罢其兵”的密码。学生深入思考,终于找到了表面的密码——“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联系上下文,找到了深层次的密码——“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三是写的发展。学生明白了整个故事的内涵,吉老师及时补充了一组词语: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拨云见日、顿悟,让学生用上这些词来进行片断的写作训练。“吴王听了少孺子讲的故事后……”
正因为有了前面读的发展和思的发展,学生的思路开拓了,精彩的写作训练就脱颖而出:
生1:“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如醍醐灌顶,自言自语地说‘我们不就像这三个小动物吗?我们一打荆国,别的国家就会来攻打我们,我们不就后患无穷了吗?’”
生2:“吴王顿悟,‘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要长远考虑,要想到其后可能带来的祸患。同理,我们不能只务欲得荆国之利而不顾东越之患也!善哉!善哉!’”
生3:“吴王听了少年讲的故事以后如拨云见日,他明白了如果自己要讨伐荆国的话,别的国家就会趁机进攻吴国。这样,吴国就会失去自己的领土,那后果就不堪设想啦!”
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且读且思,读写结合,别有一番韵味。正如吉春娅老师说的那样:“目标一定要体现语文性。语文教学的目标就应该是干语文的活儿。目标与过程要相辅相成,绝不能是男孩子的头女孩子的身子,这样才能沉积浓浓郁郁的语文味儿。”
……
法国17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愿静静地做那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我的智慧换来课堂的阳光朵朵,用我的勤奋迎来学生的生机勃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