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一本教学杂志上看了这样一则笑话:联合国出了一道题目,请全世界的小朋友做答:“对于其他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结果,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小朋友会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非洲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粮食”;欧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短缺”;拉丁美洲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请”;美国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其他国家”;中国的小朋友看完题目后,不知道什么叫做“自己的看法”。
读第一遍时,我没笑,没看明白。读第二遍,我没笑,笑不出来,我真佩服创造这个笑话的人,一针见血的讽刺。 骄傲的美国人眼中没有了“其他国家”,面黄饥瘦的非洲儿童在长期的饥饿困窘中已经没有 “粮食”的概念,傲慢的拉丁美人的字典里似乎从来就没有“请”这个字,而“短缺”更不是那些富足天养、资源盈实的欧洲人所能身切体会的。而中国的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看法”。做为一名第一线的教师,我感到汗颜,同时心底隐隐作痛,有一种被人当众揭开伤疤的痛,但我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
四百年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只教学生拼命读书,却封杀了学生思考的权利。“老师说”“书上写的”成了学生的口头禅,他们没有主见,人云亦云。把读书学习演变成“死记硬背”,仿佛考试只是为了考查学生的记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背道而驰。由于学生长期不思考,导致学生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中考结束后,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面临人生第一次选择,升学还是就业?上哪所职校,学哪门专业?在填报志愿时,班主任老师问一同学准备上哪所学校时,该生答曰:“你让我报什么,我就上什么。”听了该生的回答,班主任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切行动听指挥,我承认班主任的工作魄力。然而从学生的回答中所映射出的教学方式我却不敢苟同。择校本来要以自己的爱好、特长为前提,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基础,教师的建议只能给你做个参考,怎么能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呢?看来,“师道威严”“拿来主义”的观念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了。学生成了老师的“提线木偶”,这根线一端控制在老师手中,另一端则牢牢的拴住了学生的思维。
如何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首先,给学生一片田野,让思维自由驰骋
在教学中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考,只有允许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而被禁锢的思想是产生不了独立的见解的。
在一节美术课上,老师让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画笔来描绘春天。一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红彤彤的太阳,碧绿的小草,娇艳的花朵,让学生们照画。一声令下,同学们马上动手了。而另一位老师让同学们把自己眼中的春天画出来。老师布置完后,同学们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在动脑,他们要想画些什么呢?一节课结束,一班的同学千篇一律,太阳,小草,花朵。而二班的学生有的画春归的燕子,有的画了发芽的柳树,
有的画解冻的小河,有的画天空上飞舞的风筝……尽管笔法有些稚嫩,但他们都体现了孩子独特的视角,都能凸显春天的美,都孕育着智慧的花朵,可谓精彩纷呈现。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要给学生太多的条条框框,不要对学生的答案评价过早,以保证学生不受老师的影响,让他们的思维信马由缰。
其次,敢于质疑,向权威说“不”
很多老师总喜欢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不喜欢学生标新立异,把他们的看法当成是“异端邪说”。一位老师讲到祖国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的时候,一个同学马上站起来,“老师,如果说祖国是母亲,那父亲是谁?”面对这样的提问,很多老师认为这是没好好听讲,故意捣乱,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甚至是冷嘲热讽,于是课堂上就只剩下老师的声音了。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不相信权威,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不相信权威,敢于打破教会倡导的“地心说”,大胆的提出了“日心说”,为天文学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篇章。而我们的学生却把标准答案当成是灵丹妙药,救命的稻草,遇到难题总是留给老师,或是直接翻看参考答案。把老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地迷信。
记得一年期末考试,考的是文言文《爱莲说》。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结果,很多同学的答案一字不差,并且是两种观点都同意。怎么会这样?原来,参考答案上对两种观点都做了解释,最后补充一句,不管哪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原来在照搬答案,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老师应当引导学生挑战权威。
要让学生要有质疑的精神,为人师者首先要有有质疑的精神,不要把参考书当成是“宝典”,更不是教参的“传声筒”。对于学生的不同看法,我们要正确对待,不讽刺,不嘲笑,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再次,开展辩论赛,激活学生的思维
思考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而辩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会思考,肯思考,爱思考。辩题由学生自己出,可以是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如秦始皇的功与过;也可以是与学生的生活相关的,如中学生应该穿校服吗?中学生可以拿手机吗?无论是正方反方,他们唇枪舌剑,激烈交锋,各个引经据典,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言语犀利。通过辩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在针尖对麦芒的辩论中交流碰撞,学生的思考意识也就像春天的种子一样萌发了绿芽。
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指出:“为了使一个青年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只要我们有意识的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思考,我们一定会听到学生耳目一新的理解和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