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桥之美》课堂教学反思
|
《桥之美》课堂教学反思 广东省深圳市观澜镇第二中学 陈敏华 一、教学设想 1、《桥之美》收录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的第三单元里,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但是,《桥》这篇课文与一般的规范性说明文不太一样,它的语言生动形象,带有一定的文学性。因此,在教读这篇课文之前,我详细地分析了单元教学要点,决定对这一单元进行单元文体教学。 2、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对说明文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般说明文的特征和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对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平实的特点也有所体会。因此,对这节课,我首先给的定义就是:它不是一篇一般的事物说明文,它是一篇带有美学欣赏意味的小品文。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的语言作对比;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教学收获 1、成功之处: ⑴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的审美经验出发,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据此,我为课堂设计了四个环节: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文本解读、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课堂小结。其中重点是第二个环节“文本解读”。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 ① 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② 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③ 赏析、品味“桥之美” ④ 我看“桥之美” ⑵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有一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过程。 首先,画家眼里的“桥之美”主要立足于课本,要求学生在快速跳读课文后,能迅速找出作者的观点。由这一部分,自然导出一些审美的基本原理。在这个环节中,我制作了一张幻灯片(小桥流水人家),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获得感性、易于接受的审美感受。 其次,在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中,我从网上寻找了许多关于桥的精美的图片,更结合课本中的内容给这些图片“归类分工”,让同学在观赏这些美丽的画面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美,自然而然的收到美的熏陶。这一部分,也是为第三个环节“赏析品味‘桥之美’”做准备。 第三,在品味“桥之美”中,经过了刚才两个环节,学生对桥的美已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有些学生大胆举手,发表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能够正确表达自己,有自己的审美理解,就说明了学生是真正的读进去了课文,我的教学目的正在于此。 ⑶ 拓展延伸部分是我设计的一个较为出彩的地方。这个环节,让学生从身边日常事物出发,寻找生活中的美。我想,语文教学,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语文的美丽,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我相信,我的学生,经过这样一堂课,或多或少的,对美,对生活,会有一些新的体悟。 2、不足之处: 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第三个环节“品味、赏析‘桥之美’”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到这些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我的本意是想让同学就文本来谈对桥之美的认识,因此,就文中提到的几种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类型的桥,我在课件中准备了相应的文字,并配好了插图,但实际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在谈感受时大都脱离了文本,仅仅是就自己有限的感受,谈有限的认识。而当同学的发言跟我的预期设想不一致时,我马上就慌了,准备好的课件也忘了拿出来展示。 ⑵ 时间安排的缺陷。由于上一部分讨论时间过多,导致整个教学环节的脱钩, 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第四个环节“我看‘桥之美’”没有时间进行下去。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课前对学情的估计不足有关。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没有做足工夫,指导不够深入,再加上学生的审美经验确实有限,因此,虽然少数同学有精彩的发言,但整体上,课堂发言的气氛不够热烈。同时,由于对时间的把握不准确,有一个教学环节也没有深入进行下去,这时,我有点情急心慌,来不及应变,这也反映出我教学经验的不足,对课堂把握还不够得心应手。 三、教学总结 总结这节课,有得有失。其一,发现了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比较深入,能够深层次地发掘课文内部隐含着的信息。第二,自觉担任了学生的“领路人”的角色。我一向认为,学习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语文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而不是老师的“一言堂”。通过这堂课,我更深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同时,通过这堂课,我更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在对课堂的整体调控上,还缺少经验,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不足之处更要努力改进。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桥之美,吴冠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桥之美》课堂教学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让学生们绽开笑脸──教《桥之美》有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