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 养成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热爱生活、追求崇高理想的人生理念。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运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和能力。
2 培养审视生活,追求健康高尚的人生理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桥之美》。拿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篇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桥之美体现在何处?作者是如何说明桥之美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讨论。要求:边读边思考刚才总结的问题。 2、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桥之美。 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作者举了乌镇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长桥之美、山区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以及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思考:⒈桥美在何处?⒉文章如何突出这一点的?(读完课文后讨论回答)
3. 让学生把握“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一关键句子。
4. 学生答出: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
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学生答出:举例子、摹状貌等说明方法。
抓住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再让学生思考:作者列举桥梁众多,是否有重复之嫌?
(经过讨论总结:作者是按照顺序展现的即:)学生答:形体的搭配、色彩的调和、强弱的对比,动静的配合……等,教师引导到:
诗中之桥—自然之桥—画中之桥—探寻之桥
抓住摹状貌这一说明方法,引出本文语言特色—─充满感情的文质兼美的语言。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教师举例引导:杜甫怎么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学生答:移情于物。让学生再举几个例子,学生总结,教师归纳:仔细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用笔抒写生活,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
5、小结: 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 三、拓展训练
用你的笔写其中的一座桥,也可以展开想象,作为未来的桥梁设计师,描写你心中理想之桥。要求:抓住桥的特点,运用多种
说明方法,运用积累的诗词,二百字左右。(展示图片,学生作文后互评,交流写作体会。)
教师总结:我们本节课收获很大,有的同学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家乡的桥,有的同学抒写了理想中的桥,我相信未来有一天,,中华大地处处都会留下你们的浓墨重彩。让我们放飞理想,展翅翱翔,构建我们人生之桥吧!
四、板书设计:
桥之美
吴冠中
诗中之桥—自然之桥—画中之桥—探寻之桥—未来之桥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为成功,原因之一是学生预习准备充分,找到很多有关桥的资料,在练笔中就能较好的运用;之二是提问有层次,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引导有方;其三是创设了较为民主平等的轻松氛围, 学生乐于思考;最后是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启迪了学生的心灵,使本节课达到了高潮,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语文的人文功效需要长期坚持,决非一日之功,另外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度的提高,还须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