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绍兴品桥
|
绍兴品桥 朱晓平 江南水乡绍兴,除有名山、名水、名园之外,还有堪称全国之最的古桥大观。桥点化了水乡风情,在人们眼中成了另一道景观。 绍兴多桥,据清光绪年间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标记,仅府城内就有桥梁229座,平均每平方公里31座,其桥梁密度比欧洲的威尼斯高出45倍。据1990年的一次调查统计,全市拥有各式桥梁10355座,其中明清时代的石桥700多座,堪称全国之最。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曾有诗曰:万古名桥出越州。 绍兴的石桥多为古桥。年代久了,就有故事。 桥头有卖纸扇的小摊,扇面蝇头小楷,是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是东晋的“南下干部”,任会稽内史。从宅第到官廨,每天都要走过这座小桥,见桥堍头老婆婆的六角竹扇难卖,有心要做件好事,拿起笔就要在扇上题字。老婆婆怕内史涂坏她的扇子,一把夺过:你在上面涂了墨,扇子还会有人要吗?羲之微笑:非也。我题过字的扇子,易售不说,还能卖个好价钱呢!拗不过王羲之的一脸真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老婆婆将信将疑地让王羲之在扇子上面题了字。说来也怪,一大串题过字的扇子,不一会就被抢购一空,有的人甚至还多给了几文扇钱。老婆婆高兴得合不拢嘴巴。得陇望蜀,第二天开始,她就每天堵住内史要求题扇,桥从此得名为“题扇桥”。 光阴易逝,东晋以后,沉寂几百年的绍兴又变得喧闹起来。又是一次中原皇室的逃难和迁徙,南宋小康王高宗驻跸越州,更府名为“绍兴”。绍兴一时显为南宋的都城。虽然与中原文化有过数次融合,但绍兴文化一直保持着自身固有的地域特色。湖水清冽,山峰俊秀,语言雅致,老酒醇厚,女子沉鱼落雁,民风文质彬彬,随便踱进一处僻巷台门,都会听到一曲依依呀呀的越剧,信手拈来一块断砖残瓦,就能翻出一段文人墨客的雅韵轶事。 南宋遗事,到今天已浓缩成一座石桥。这座石桥有个美丽的名字,但我寻访的脚步却滞缓沉重。 因诗人陆游“伤心桥下春波绿”诗句得名的“春波桥”,刻录着陆游与唐婉爱情故事的全部数据。陆游与唐婉曾是一对十分恩爱的夫妻,两人迫于陆母之命离异后,曾邂逅于绍兴城东南隅的沈氏园内。唐的后夫赵士程借故回避,为陆唐提供叙旧的空间。当时唐婉仅21岁,三人都属豆蔻年华的青年,气度却雍容绅士。陆游填《钗头凤》一阕,山盟海誓却落花流水而无可奈何。唐婉步陆游原韵,也填一词,声声泣血。分手未几,唐即哀怨死去…… 越地多水,越人善事舟楫,越地多桥,越人善筑桥梁。遍布城乡的五千多座桥梁确实能为绍兴赢来“桥乡”的美誉。从结构上来说,绍兴的石桥大致有梁桥、拱桥、组合式桥三种类型。梁桥平实,以蜿蜒数里的古纤道桥、宋代的八字桥为代表;拱桥飘逸,又可分为折边、半圆、马蹄等形状,其中的折边桥,在国内其他地方很难见到,如城内的拜王桥、广宁桥、谢公桥等,就很为桥梁专家青睐,成为研究的标本;组合式桥雄伟,一般都建在较宽的河流上,拱梁结合,闻名遐迩的有泗龙桥、松陵念眼桥和樊江念眼桥,三桥都有二十个桥孔,长虹卧波,蔚为大观。这许许多多的桥梁,有的造型简洁,轻盈如驭水欲飞的仙子,有的古朴浑厚,葛藤倒垂,慈祥如一位耄耋老者,有的仅一石横铺街河,踱过桥排闼进去,里面庭院深深,厅堂画轴,桌椅俨然,原来小桥为一户人家专用。踏访在绍兴这座古桥博物馆中,不能不为古人巧夺天工的造桥技术所折服。 绍兴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水域形状各式各样,名称有江、河、湖、池、汇。地形河流这位考官,专爱给学生出一些高难度的试题。 稽山河由南向北,无名河自西往东,三街于此交错,三河在此相汇。八字桥就建在这水陆枢纽上。《嘉泰会稽志》载:“八字桥在府城东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可知桥始建于宋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年)。现桥下西侧第五根石柱刻有“时宝佑丙辰仲冬吉日建”10字,复可知桥重修于1256年。八字桥主桥东西走向,两边副桥南北延伸,空间上共有三个层面五处出口,连接三条道路。桥洞近水处一个层面,供纤夫在桥下拉纤;副桥桥面又是一个层次,南北行人只需上到这一层就可往来;主桥桥面最高,只有东西交通才需踏过这一层。八字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桥梁,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空间层次的巧妙运用,已具有现代立交桥的各种元素,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立交桥”也就当之无愧。 建造八字桥的工人,应是心智体魄综合素质十分健全的考生。 八字桥南北百米内有古广宁桥、东双桥相互烘云托月,古风依依。傍晚的八字桥笼罩在一片斜阳之中。伫立桥头,沿河鳞次栉比的民居一眼望不到头。居住在老街的人们已经结束一天的劳作,有的隔河拉着家常,有的在河里浣洗衣服,有的围着一张小桌正在晚餐。美仑美奂的江南风情,在这里依然演绎得有板有眼,浑然天成。 绍兴有许多以桥命名的镇村,柯桥、下方桥、夏履桥、周家桥……散落在鉴湖水系中这些数不清的小镇,往往以一河一街、一河两街为主要格局。岸上店铺,河道交通。公路未通的年代,货物集散都走水路,当地民谚用“一千根撑杆(竹篙)”来形容柯桥的繁荣,一点也不夸张,而今天的柯桥已建起了亚洲最大的“中国轻纺城”。平凡的镇村常有不平凡的故事。1952年的一天,鲁迅夫人许广平到中南海周总理家作客,周总理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很认真地对许广平说:“我应该叫你婶母呢!”原来,周恩来和鲁迅(周树人)的周氏根脉,都出自绍兴的周家桥村。 梅雨江南,出门总要带一把雨伞。“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这是人们形容安昌古镇的诗句。安昌镇在鉴湖水系的下游,街河并行,一竹一丝,河上横跨十七座石桥。也许是离开城市远些,小镇人的生活依然像一曲江南丝竹的小唱,舒疾有致,平静如门前流水。去的那天,雨丝绵绵。石板小街上保留有旧时的雨廊,能为沿街店铺免除风雨之苦,也为行人省去了撑伞的麻烦。从镇东到镇西,一座一座拾级而过,不多不少,正好一十又七座石桥。绍兴俚语“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镇,无桥不成路”,句句都能在安昌得到诠释。 小镇有不少与桥有关的风俗。小镇人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是到桥头聚堆聊,这一风俗在绍兴一带大概源远流长。位于城里闹市的小江桥,桥栏里还凿有精致的石椅,专供人们休闲憩息。早市未落,长桌条凳的茶馆里早已热闹非凡。喝茶的人以镇上人居多,也有不少四乡八村的农民。这几年到小镇拍电视、搞采风的人很多,小镇人对外来游客已习以为常。我进去坐下后,一点没有影响人们的谈兴。捧着一只粗大的茶碗,茶客们讨论的却是伊拉克的炮声和股市涨落的行情,断断续续的谈话中甚至不乏对大势的预测和研判。不过据说更精彩的要到夜晚。夏夜燠热,桥头成为露天“沙龙”。携一壶浓茶,占一个合乎身份的位置,历史地理,文学政治,奇闻趣事,没有讨论的主题,只管百花齐放,只管百家争鸣,出格一点也没有关系,劳累一天后的情绪释放,人人都恪守着“不足为外人道”的纪律。这样直到北斗西移,河风凉起时踅回家去,才能睡个囫囵好觉。天亮醒来,又是抖擞的一天。 安昌还有迎亲过桥的习俗,这可能由绍兴城里“出嫁过三桥”的旧习演变过来。旧时绍兴人嫁女儿,新娘坐的花桥一定要在城内的福禄、万安、如意三座桥上去绕一圈,其用意大约是为了讨取吉祥平安的彩头。现在安昌一带仍保留有腊月成婚的乡风。农历十二月,正逢小镇一年一度的“水乡腊月风情节”,人们争相舂年糕、灌腊肠、扯白糖、晒酱鸭、做米酒……以最质朴的情感,迎接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三里长街成为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而吹吹打打、穿街过桥的迎亲队伍,就成为节日里一道最别致的景观。“新娘子”远远未到,桥上桥下已候满人群,争相一睹新娘的芳容,或者评一评嫁奁的厚薄。别人的婚姻与己无关,无关的婚姻最引人关注,风俗如此。 《绍兴府城衢路图》记载,绍兴城内当时共有33条河流,229座桥梁,到现在保存完好的,尚不下半数,且有不少已被列为省、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专家在对绍兴现存的古代石桥做文化层面的研究,称之为桥文化,这应该是一件幸事。桥文化有丰富的内涵,石雕、民俗、典故、文学……其中的桥联,读来就颇有趣味: “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远处传来的鉴湖渔歌,让人想起汉时的蔡邕;近村飘动的杏色酒旗,至今悼念着晋代阮籍、阮咸叔侄。柯桥一带流传有汉代蔡邕柯亭制笛、吹笛的故事。蔡邕是汉代的音乐家,善鼓琴又擅长乐器的制作,贬官时曾避难柯桥,见椽竹采而制笛,吹之果然声韵悠扬。嗜酒的阮咸曾在今天的阮社居住。荫毓桥去柯桥、阮社两地不远,桥联因景生情,把余音绕梁的音乐故事,放浪形骸的名士行迹,渔舟唱晚的鉴湖胜状,统统推敲压缩进十四个文字当中,真可抵得过一篇洋洋千言的散文。民间的传说要作专门的考证,上佳的老酒,则确实盛产在鉴湖之滨。笛声已无处寻觅,绍兴黄酒倒飘洋过海,成了宴席中删之不去的程序。还有更耐人寻味的对联。泗龙桥横卧鉴湖一曲,长达百米,镌刻的桥联是“忍三分心和气平,退一步天宽地阔”,与今天 “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交通警示语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看作是绍兴人处世的一种态度。 不过,桥梁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建筑,一旦被进行考古式的研究,也就表明原有的价值正在逐步消失。过于田园牧歌,过于节奏舒缓,过于一唱三叹,石桥文化的这些特征,有很多农耕经济的色彩,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慢慢淡作背景,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石桥决不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抹去。奔波久了,在石桥上坐一坐,就像一个在烈日下挑着重担跋涉已久的行人,在凉亭中歇一歇,便会生出更多前行的力气。 石桥是人文的凉亭。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桥之美,吴冠中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绍兴品桥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桥之遐想 |
下一篇文章: 我到桥上看风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