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的教学分为这样几块:
1.导入。
这一块的目的是将教学引入课文,并顺势将教学内容切入到课文的第二、四、五自然段。估计这一块用时在6分钟左右。
2.感知美。
这一块的目的是朗读课文,师生一起,重点感受课文的第二、四、五自然段。
估计这一块的教学时间在10分钟左右。
3.欣赏美。
这一块的目的主要是欣赏课文内容。主要解决:(1)找出第三段文字中总说
后面内容的句子。(2)找出作者为支撑这个总说句而列举的例子,并感受这些例证的美好。(3)小结出画家眼中的桥和周围景物的关系:桥———(映衬)———景物。(4)略作迁移。估计这一块用时在20分钟以内。
4.创造美。
这一块的目的主要是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活动是“画桥”。这是在用侧面引
入的手法将学生引入到课文之中。估计这一块用时在10分钟左右。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比较善于剪裁教学内容,教学思路非常清晰,重点内容很是突出,时间分配比较合理,学生活动比较充分,教师的引导作用与示范作用也发挥得比较好。
弱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浅。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比较浅的。说它“浅”是因为教学中缺少“析”与“品”,学生的活动基本上只是“找”。“找”什么?就是找到与教师提问有关的内容并将它们表述出来。这种“找”的活动,因为没有多少“分析”的成份,没有一点语言欣赏的成份,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上就欠缺力度。
二是有点时兴的小毛病。比如“画桥”这一块,如果代之以一个精段的品读该有多好。
另外,课堂表扬的语言及课文教学收束的语言都比较缺乏自己个性。
回过头来再看课文,《桥之美》这篇文章写得不事雕琢,并不讲究什么交代过渡照应等等,加上一些术语的运用,所以教学处理起来是比较费劲的。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要花70%以上的时间读透课文,在此基础上用30%左右的时间来设计教学就行了。
余映潮
《桥之美》教学案例
李 燕
【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
难点: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教学 目标 】
1.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2.学会生动的描写一件事物
【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 教法、学法 】
教法:
1.反复朗读法。
2.语境解读法。
学法:
1.联系:将词放在句中品,将句放在文中悟。
2.转化:将文字与画面、音乐结合,多角度品味。
3.讨论:互相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先给你们出个谜语猜一猜。
(一)导入
谜语导入 (1分钟)
“ 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打一建筑物)
师:猜对了,你很厉害!李老师还给大家搜集了几张中外名桥的图片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
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师引入: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摄影师捕捉到的“桥之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之美》。
(板书课题:桥之美 吴冠中)
师:吴冠中江苏省宜兴市人,被国际艺坛认定的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吴老先生的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作品图画,我们一起欣赏下。
多媒体出示作品图画
师:同学们对这幅画的感觉如何呢?我们班哪些同学对绘画有“研究”,可以站起来谈谈对这幅画的印象。
生:这幅画上有小桥流水,透露出浓浓的江南气息,桥上是忙忙碌碌的人群,挺生活化的,很真实的感觉。
师:谈的很好,请坐!吴老的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真实的美。课前已经布置预习了,同学们现在回忆下,预习过程中你感觉哪些段落写的美呢?
生:我感觉第四自然段写的很美。
生:我认为第二自然段写的也很美。
生:我也感觉第四自然段写的美。
师:哦,你课刚才那位同学的感觉是一样的啊,那老师统计一下,喜欢第四段的同学举手。(有五分之四的同学们举手)
师:喜欢第四段的同学真不少呢,看来第四段写的的确是美啊。还有没有喜欢其它自然的同学?
生:我感觉第五段写的也很美。
师:其实呢,整篇文章写的都很美,不过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只选其中的2、4、5三个自然段来配乐朗读。读之前,我们一定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煞( shā )它风景 发闷( mèn) 颐( yí)和园
摄(shè )影 失之毫厘,差(chā)之千里
(二)感 知 美
师:我先强调一下,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1、声音洪亮,有节奏感;2、饱含感情,抑扬顿挫。 谁来读第二段?
多媒体播放“故乡的原风景”背景音乐
生:美术工作者……
师:好,请坐!谁可以对这位同学的朗读做个评价呢?
生:我感觉这位同学读的声音洪亮,就是没怎么读出感情来。
师:是的,我们应该有感情且大声的朗读课文。那谁来读第四段呢?
多媒体播放“天鹅湖”背景音乐
生: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
师:好,请坐!那谁再来评价一下呢?
生:我感觉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很有感情,听着是一种享受。
师:读得不错,评价的也很到位,老师感觉美中不足的就是缺少点节奏感,有的句子要慢慢的读来由味道,像“湖水苍茫,水天一色”有的要读出起伏感来,像“在一片单纯的背景前……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这句的语速是越来越快的。
师:哪位同学再来读读第五段?
生: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
师:这位同学在节奏上处理的很好,读出了文字的韵味,好,请坐!
师:我被同学们的朗读感染了,李老师也想把自己感觉写的最美的段落读出来和大家分享。不过在老师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上眼睛倾听,也可以看大屏幕上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和朗读段文字相一致的景色和桥的画面,并配有“天鹅湖”背景音乐
师:听了同学和老师的朗读之后,同学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生:在同学和老师朗读中,我仿佛感觉这些文字变得如此生动和鲜活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各种环境下桥的画面。
生:我感觉到了一种朦胧的“桥之美”。
……
(三)欣赏美
师:透过画家的眼神,我们眼前浮现的不仅仅是一座座精美的桥,更是一幅幅完美的图画啊。别林斯基曾说“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作者把桥描绘的这么美,也应该是缘于他对桥的喜爱吧,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能表明作者爱桥缘由的句子找出来。
生:我认为第三段最后一句:“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揭示了作者爱桥的原因。
师:很正确,你找的又快又准,请坐!既然作者爱桥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那么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看看作者都把桥放在了哪些具体的环境中来描写的呢?
生:有苇从中的桥,还有湖水上的桥。
生:细柳下的桥。
生:成昆路上的桥。
师:具体的说是怎样的一种环境?
生:桥连洞,洞连桥。
生:还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上的桥。
师:画中桥,这样的桥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桥和画中的行人、船只有一种交错美。
生:索桥。
师:索桥所处的环境是?
生:山岩、树丛及激流。
生:还有庄稼地里的桥,感觉很有情趣,很美。
生:还有风雨桥,钱塘江大桥……
师:同学们找的很全面,作者的确是把桥放在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去写的,那桥在这些环境中个具有怎样的美呢?或者说在作者的眼里这些桥个具有了怎样对美学效果呢?现在请同学们任选一种你认为最美的桥,边朗读边在脑海中浮现文字中所描绘的画面,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种美描述出来。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同桌之间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以下。
生:我感觉索桥美,因为索桥处在险峻的环境中。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生:险峻美。
师:说的很好,你给老师的感觉也很美,是一种个性的美。
生:我也喜欢索桥,山岩,激流、索桥构成的画面是一种惊险美。
多媒体出示索桥画面
师:索桥的确是一种惊险美。那除了索桥,还有没有感觉其它环境下的桥美的?
生:我认为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也很美.
师:能细致的说说是一种怎样的美吗?
生: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的样子很美。
师:哦,其它同学有要补充的吗?
生:细柳飘拂,坚硬的石块,应该是动静结合的和谐美。
生:柳条是绿色的,石块是灰色的,是一种明暗色彩搭配美。
生:我认为是阴柔与阳刚之美。
师:同学们都是善于想象和思考的人,你们说的都很好。老师认为,细柳下的石桥总的感觉这种美是一种“销魂”的美,同学们知道“销魂”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灵魂出鞘的意思吧。
师: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美的都让画家销魂了,意思是说?
生:简直美极了!
多媒体出示细柳下石桥画面 师:对!无需“晓风残月”就美到极致了。“晓风残月”是宋朝柳永《雨霖铃》中的句子,知道这首词的同学可以和老师一起吟诵:自古多情伤别离,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枝在古人眼里是离别的象征,有淡淡的凄清感。所以老师个人感觉,除去同学们说的那几种美之外还有一种“凄艳”美!其实是细柳成就了石桥的这样的形式美。还有选其它环境中的桥的同学吗?
生:我感觉风雨桥很美。
师:为什么呢?
生:江南的春天多雨,行人走在有廊子和亭子的桥上多惬意啊。
师:也是,既可以欣赏风景也可以躲雨,的确是安闲自在啊。
生:我认为风雨桥的美不仅在于有廊和亭,更重要的是桥下是激流,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飞瀑流泉,没看见文中说画家和摄影师们都要在这里搏斗吗?
师:搏斗?是打架的意思吗?
生齐声说:不是!是这里太美了。
多媒体出示风雨桥画面
师:哦,估计是画家和摄影师们都跑来画这里或照这里的美景的吧。说到看风景,老师又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了,“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多美的画面啊。是啊,桥和周围的环境组成了一幅幅完美的画面,哪位同学可以概括的说说,以画家的眼光和标准,桥和周围的景物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生:桥和景物之间应该是一种映衬的关系。
(板书:桥———(映衬)———景物)
师:好,“映衬”这个词用的比较恰当。吴冠中的看桥的时候,他善于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他看重的是桥的形象数否能和周围的景物及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那还有没有发现其它环境下的桥的换面的呢?
生:也许是因为我去过颐和园的原因吧,所以我就感觉文中说的颐和园里昆明湖上水天间17孔桥很美,宽阔的湖面上出现这样一座桥,整个环境就不在单纯了,似乎有了生命和灵气。
多媒体出示水天间的长桥
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景致怎一个“美”字了得,你和作者同样认为湖面上桥很美,可以说是作者文中的桥和你记忆中的桥产生了共鸣,这说明你同样具有画家的审美素质,希望不久的将来你也能成为吴冠中这样出名的画家。
生:我喜欢文中的鹊桥。
师:为什么喜欢鹊桥呢?
生:也说不上为什么来,就是因为它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中的桥。
师:对,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传说中每年的七月七日,喜鹊们会为每年才能见一次面的牛郎织女搭一座鹊桥。鹊桥虽是传说中的,也同样具有桥之美!用作者的话说就是?
生齐声说: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没有看不见却具有“桥之美”的桥呢?
生:……
师:比如同学之间,亲人之间,素不相识的人之间……
生:友谊之桥
生:爱心桥
师:这些无形的桥同样也起到了构成及联系的关键作用,它把相识的或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也就具有了“桥之美”。
(四)创造美
分发素描纸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和欣赏了文中的桥之美,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画笔,尽情的描绘出你心中最美的桥来,可以是简单的简笔画,可以用油画棒上色的画,最后可以给你的画起个名字,也可以给画配上一句合适的诗或歌词。
找学生展示并描述自己的作品
生:我给我画的桥起的名字是“惊鸿桥”,桥的两边都是悬崖峭壁。
师:你想画出的是一种怎样的美?
生:一种惊险美。
师:不错,效果达到了。
生:我的画的是文中描述的芦苇丛上的石桥,这以大片是密密的芦苇,中间是一座小桥。
师:你为什么选择了画苇丛中的石桥呢?
生:小时候捉迷藏最喜欢有这样一个去处了,人藏进去准不会被发现的。
师:你的这幅画能给人怎样的美感呢?
生:厚厚实实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石桥轮廓简单鲜明,石桥与它所处的环境——苇丛的对比之美。
师:你能把课文的文字转换成画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的美描述出来,真的很厉害哦。
生:我画的是湖面上的石桥,桥旁边还有刚刚返青的柳枝,湖面上有桥的倒影,倒影又被浮萍刺破,整个画面透着一种静谧的氛围。还还给这幅画配上了两句不太公正的诗:湖水苍茫杨柳青,浮萍石桥相映美。
师:这位同学画的美,描述的也很美。她和画家吴冠中一样,都是把桥放在了具体环境中去勾勒和描述了。这样画面就显得如此的鲜活和生动了。以后我们在描述一个事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这种把它放到背景中去写。
师:老师还搜集到了我们家乡桥的图片,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多媒体显示多幅家乡的桥。
师:我们的德州的桥美不美?这些美丽的桥都是家乡人民智慧的结晶。现在我们德州正在争创省级文明城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出一份力。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所学到的写景物的方法,选择你认为最美的家乡的一座桥,课下把它描述出来。
昨天制作课件的时候,老师也写了几行文字,和大家分享一下。
阳春三月,暖意融融,漫步细柳摇曳的新湖岸边,凝望碧波粼粼的清澈湖面,轻嗅扑面而来的习习清风,蓦然发现,远处悄然坐卧的石桥,虽少点江南廊桥的味道,却也不乏淡雅别致。沉浸在这静谧的风景中,倏然忆起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的诗句。
师:短短的一节课,已经架起了我们师生之间友谊的桥梁,你们那动听的声音,认真的讨论,多彩的作品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都将定格为老师记忆中最完美的画面。
最后老师送给你们两句话:种种美景涵养了我们一双审美的眼睛,让我们用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新的美景。下课!
注:本案例是作者5月初在市里上的一节公开课的教学实录。
作者简介:李燕,山东武城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先后获得第三届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第五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山东省“创新教师”提名奖等荣誉。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语会重点课题“新课程下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研究”主要研究员。撰写并发表国家省级论文30多篇,主编参与编写教辅图书20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