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文字相间杂出,让人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但这篇课文是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这对本身审美能力不是很好的初二学生来说,是难以一下把握的,好在作者列举了许多例子,通过欣赏相关的例子来感知整体,由局部到整体,学生或许更容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确定
画家往往以独特的视角来发现美,表现美。本课文作者就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本文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效地培养其各种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本文都是运用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语言来列举例子,故让学生在赏析一个个鲜活例子的同时,感受其极具个性化语言体会其中的情味。也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进行比较发现其不同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 导课
1、 视屏放映一组桥的画面,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 我们刚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茅以升笔下的桥美不美?美在哪?今天我们来读一读画家笔下的桥,感受其独特的美。
3、 顺势介绍作者。
(二) 文本解读
1、 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在作者的眼里,哪些桥是美的?
课堂交流
芦苇丛中小桥、早春江南石桥、湖面长桥、山区风雨桥、街头纽带桥、田野小桥、峡谷索桥
(教师展示每座桥的图片。) 2、师导: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得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巡视。)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教师抓关键词加以引导,使其体会作者诗一般的语言并将主要内容概括形成板书。
芦苇丛中的桥 深呼吸 舒畅(拟人)
早春江南石桥 晓风残月 销魂
湖面长桥 长虹一般 满足
山区风雨桥 流泉飞瀑 驻足
教师补充: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
“晓风残月” 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卞之琳的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 ( 在讲析的过程中穿插朗读 )
2、 师导:那么,作者提到的南京长江大桥与钱塘江大桥美不美?它们与前面所描述的桥的区别在哪?所以本文所认为的桥之美美在哪,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明。
3、 教师小结作者行文思路。
(三) 区别联系
1、说说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与吴冠中笔下的桥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 国石拱桥》从建筑工用角度重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让学生明白这种审美标准不仅适用于欣赏桥之美,而且作为通用原则,适用于其它审美活动。)
3欣赏吴冠中的一幅画或是教室的整体布置。
(四) 结束语
如果你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具有一双慧眼,你就会随时发现生活中的美,因为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无处不在。只要每个人都有自己健康积极的审美标准与审美原则,就会像我们的作者一样有独特的收获。同学们,让我们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去寻找,去发现无处不在的美吧。
四、反思
自课改开始以来,也许是由于先前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特别弱,也许是新课标将这种能力的培养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好象约定俗成似的,大家教学思路基本上保持一致,差不多是这么几个环节:导课——整体感知——精读解析——语言赏析——延伸拓展。刚开始的时候,甚至听说有个别县市还要求必须按这种框架去备课、授课,否则就不符合课改的要求。对此,本人理解为这样便于操作,便于在最短的时间里体现新课改、新理念,于是本应百花齐放的语文课堂基本趋于一种模式。
就《桥之美》而言,本人也曾以这种模式来授课,但因为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独特的语言形式及它所在的单元位置,故觉得驾驭起来有点困难,很想向名师讨教一下,幸运的是本学期就有了这么一次机会,观摩了一堂《桥之美》的教学。但听了之后,有点失望。授课者基本还是按照前面提到的模式教学,感觉听了仍是一头雾水。幸亏蔡少军老师评课时一语点醒了梦中人:何不试着从例子入手,说不定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掌握。这次备课就有意识地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来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的内容,并在这其中引导学生感受极具个性化语言体会其中的情味。最后与《中国石拱桥》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两种不同语言风格的说明文。用这一教学设计上课,自我感觉思路清晰、顺畅,较容易把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思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较之先前的教法,学生更易接受,教学效果更好。
突然想到胡勤老师转述的一句话:一种教法一旦成为模式,就往往僵化了。从《桥之美》的教学中,本人也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其实,在读大学时就屡屡听到一句话:教无定法。正是因为此,语文教坛才会层出不穷地涌现出众多的教学风格,教学流派,教学模式。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适合学生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可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