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 之 美
吴冠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里;品味本文形象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感受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重点难点:
理解、感悟本文所述的“桥之美”;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是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二、介绍作者: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获得了“中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荣誉。
三、整体感悟:“我寻桥之美”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爱桥源于什么?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在构成这些美的图画中,桥起了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明确: 1、 作者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用 “文中举了 桥的例子,它处在 (环境)中,起到了 的作用” 的句型来规范学生的回答。
3、课件小结。 四、研读赏析:“我品桥之美”
配上音乐和画面,学生朗读、品味语言。 1、 体会意蕴丰富的语句。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2、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延伸:“我写桥之美”
出示相关桥的图片,让学生仿写。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