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题导入:
1、板书“花生”,同学们,对它熟悉吗?谁能够说一说对它的认识?生答:可以榨油、非常好吃、可以做成许多的食物……
2、板书“落花生”,我们第15课的题目为什么叫“落花生”呢?它与我们的作者许地山又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东西引入新课,进而让学生对课题产生疑问,学贵有疑,激发学生对于课文的好奇,为下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做好辅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要求:
(1)认读这节课的生字新词
(2)将课文读正确、流利。
(3)思考:课文读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生读文后汇报:
(1)指读生字,领读生词,开火车读。
(2)分段指读课文,学生进行评价(着重对评价进行了指导,引导学生能够在提出意见的同时,对同学提出肯定的鼓励)
(3)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写了一家人在一起过收获节的事情。
生:写了从花生想到了做人的道理。
生:主要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
……
师小结:文章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
种花生、过收获节(收花生、议花生)。
3、突出重点,渗透方法:
(1)这些内容分别在第几自然段呢:种花生(1)过收获节(2—15)
(2)哪些写得比较简略,哪些比较详细呢?种花生(略)过收获节(详)
小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也要文章主次、详略,是从中心思想的表达需要出发,进行剪裁的,恰当安排详略可以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是检查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同时是对课前预习的检查,虽然所需时间不多,但是却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文章写作特点的整体讲解,非常地直观,对于学生的写作方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一)种花生
1、指读第一段,思考种花生的过程和时间
生:种花生一共用了五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
生:几个月的时间
师板书
2、第一段是略写,所以我们也略讲,在第一段中我们还需要理解一个词,来加深对于人物的体会。
“居然”是什么意思?你是用“居然”造个句吗?
生:居然是指意料之外,想不到的意思。
生:平时成绩不好的小红,考试居然得了满分。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的结构非常地明显,对于训练学生对于文章结构的把握非常有效,因此,在第一部分的略写部分,就没有多着笔墨,从略讲到略写,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二)过收获节
1、在这一部分中,也可以分出详略,你能找一找吗?
生:详写的是父亲与我们的对话
生:详写的是父亲的话
生:略写的是吃花生
2、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进行角色朗读,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去领会文中的情感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3、在这些对话当中,详写了父亲的对话,你能找到相关的段落吗?
生:第十段和第十二段
4、指读第十段,你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到了谦虚
生:我读到了默默无闻
生:我读到了花生的品质
师:花生的最可贵的是什么?
生: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而是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5、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他告诉我们要---
生: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6、补充资料,深化理解
师:父亲为什么这样教育我们呢,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的。谁来补充一下你搜集到了作者的资料。
生读资料袋
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师:同学们都搜集了作者的资料,老师补充一些写这篇文章的背景。由于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的腐败,使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作者许地山的父亲出于爱国之心,依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过着清贫的生活,父亲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而不求虚荣。
师:我们再来读这两段话,你再来理解父亲对于我们说的这段话。
生读,生:我体会到了父亲与许地山的爱国之心。
师:送给大家一句许地山的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重点,也是发散学生思维的主要载体,对于文章所涉及到的德育教育,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的,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的时候,资料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也就不会出现片面的断章取义,更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对待问题)
四、组织讨论,彰显个性。
1、正是因为课文带有一定的时代性,那么,在当今的社会中,你是要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生: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人,做一个谦虚的人
生:也可以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不只是外表好看,还要对别人有好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生:我也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因为在现代的社会中,不表现别人就发现不了你的优点,当然还应该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
生:我希望融合这两者之间的长处,既能够突出自己的特点,又能够谦虚。
……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非常地到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需要做一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而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又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是做什么样的人,我们都需要做一个
生:有用的人。
2、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像落花生一样品质的人或物,你能找出来吗?
生:环卫工人
生:蜡烛
师:就请你结合本课所学和课后的小练笔,充分地发现我们身边的闪光点,写出一篇自己的文章吧!
(设计意图:学生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更重要的是从教材中受到启迪,得到启发,所以课堂上的延伸和拓展就成为必须,让学生各抒已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的思绪得到有效拓展。)
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