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领略威尼斯的绮丽风光和文化艺术,体会文章对中意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的歌颂。 2.学习本文以作者漫游路线为经,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纬,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鉴赏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领略文章绚丽多彩之美。 2.掌握文章比喻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PPT课件中关于威尼斯风光的部分,并介绍: 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水城,是亚得里亚海滨的一串明珠,是许多人最想去旅游的目的地之一。今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那座著名的水城去游览一下,感受它那浑然天成的美。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集体朗读后文,之后思考:威尼斯给你怎样的一个印象?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3),概括介绍威尼斯的面貌和历史。 第二部分(4—6),介绍威尼斯是一个“奇特的城市”,展现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 第三部分(7),赞颂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四、精读第4段: 第4段写威尼斯是一个水城,作者是怎样写的?试简要分析。 明确: 第1句是中心句,运用“不是……而是……”的对比并列句式,强调“开门见水。” 第2句是采用比较法,突出威尼斯“独特的瑰丽的形象”。 第3—9句是具体说明独特在何处,瑰丽在何处。第3句突出了大运河中的繁忙景象。第4、5句写观赏两岸风光和建筑艺术。第6句是介绍威尼斯运河上的桥梁,突出介绍威尼斯最美的桥——大理石建成的“李亚度桥”。第7—9句介绍水上交通工具,重点突出介绍“公朵拉”小游船。由此可见,威尼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交通工具,“瑰丽”之处在于泛舟,大运河欣赏到的古典建筑艺术和两岸风光,表现了“水都之美”。 五、品味语言: 美的事物需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课文中有许多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请你摘抄这些比喻句,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文章绚丽多彩,多用比喻。 1.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蓝色的世界。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蓝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则是“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村落。这个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紧扣了题目,描绘出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使游客产生了急欲去观赏个究竟的冲动。 2.118个岛屿,177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401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连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得里亚海滨像进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这里运用了两个生动贴切的比喻。前一个比喻写水都的白天之美,后一个比喻写水都的夜晚之美。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是“闪闪发光”,给人光彩夺目、如诗如画的感觉。灯光、明月、碧水、大海、珍珠、瑰宝……这是多么绚烂的世界,迷人的“人间奇景”啊。 3.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千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般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这段文字是圣马可广场的秋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和谐、幸福的气氛,给人陶醉的感觉。文中三个比喻也恰如其分,特别是“画卷”,这一比喻带有综合美,富有诗情画意。 六、探究: 课文题目特别吸引人,不说“水上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奇特的威尼斯”等,而说“蓝蓝的威尼斯”,你认为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色彩,而且写出了作者俯视威尼斯的总体印象。蓝色不仅突出了威尼斯的环境特征,而且它是和平、宁静、友谊的象征。如果将题目改成“水上威尼斯”“水城威尼斯”就显得太一般化,没有一点新鲜感;如果改为“奇特的威尼斯”又不能突出威尼斯的特征,“奇特”在哪里,显示不出来,与文章的内容也不甚吻合。 七、小结: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介绍了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赞颂了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的友谊。
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移写”步换景的“动点描法。 二、学习文章 多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主席在他的《沁园春、雪》一文中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本单元编者带领我们游览了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如画的阿里山,以及水清境幽的小石潭,积水空明的黄州承天寺,那一山一水,一潭一溪,莫不让我们赏心悦目,让我们把目光伸得更远一点,世界著名的水城威尼斯会是什么样子呢?板书课题:蓝蓝的威尼斯 马信德 二、出示目标: (一)学习作者移写”步换景的“动点描法。 (二)学习文章 多用比喻的特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出示幻灯片(一) 学生带问题初读课文: (1)找出生字词 (2)找出你喜欢的段落 (3)划出表现作者行踪的词或句子。 学生读课文,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四、讲读课文 (一)、学习生字词:出示幻灯片2 给下列字注音并用词语造句: 舷 眺 缀 簇 魅 鳞次栉比 绚 (二)、 找出表示行踪的词或句子 学生讨论找出这些句子,先小组交流然生班级交流。 “一到罗马” “我们登上汽艇” “泛舟在大运河上” “穿过一座座桥梁” “到威尼斯市体育馆去看球赛” 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是否随意写来?作者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 学生讨论回答。 作者抓住“蓝蓝的”的特征写的。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呢? 学生回答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蓝蓝的”特征。学生说第一、二两段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还有的学生说第五六两段也可看出这一点,老师接着问: 文章五六两段落主要写圣马克广场的来历、建筑、特产、游客等,似乎与蓝没有多大关系,你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