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 【学习提示】 《阿里山纪行》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知识要求: 1.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2. 欣赏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 能力要求: 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重点难点】 1.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 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 3. 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 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5. 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课文学习】 一. 教学目标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诵读课文。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大陆湖泊众多,山川秀美,可是你们知道台湾吗?那也是个风光独特,景色宜人的宝岛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宝岛 优美风光的文章《阿里山纪行》。 (二)简介作者 吴功正(1943—),《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他在美学、文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研究方向是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代表作有《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古今名作美学鉴赏》《六朝美学史》(获1997年江苏省政府第五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唐代美学史》等著作。 本文是作者1997年7月香港回归之时,应邀赴台湾讲学——中国美学和美学史,在游览了阿里山后,听报告中,创作的“冲动骤然袭来,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我只得翻开听报告作记录的笔记本作稿纸,疾书而成。报告尚未作完,我的文章却已写成。” (三)讲析课文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风靡(mǐ) 纯粹(cuì) 堪称(kān) 镶嵌(qiàn) 鱼鳖(biē) 雄踞(jù) 1.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分两大层次。 第一层:(第2段),描写进阿里山的全过程,侧重描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同寻常的氛围。 第二层:(第3~9段),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如诗如画的风光,抒发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第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2. 分析课文 (1)提问:什么叫移步换景?本文如何运用这种写景方法的? 明确: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一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是这样采用了移步换景法来描写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第一,作者把行踪线索交代得很清楚。“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串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从进山到下山,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作者边行、边看、边描写所见风光。 第二,作者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进山时抓住林海中幽深的特点来写;到阿里山小火车站抓住不同寻常的古典文化氛围来写;在深山深处,抓住潭水清澈、林区宁静、曲径幽路,森林无边的特点来写;到了神木,抓住神木的巨大和悠久的特征及“巨创”来写。这些富有特征的鲜明的画面,一幅幅的舒展自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三,作者注意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点,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能反映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作者在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了各个景点的特征后,把这些特征会合起来就反映了“阿里山风光美如画”的共同特征;幽深、宁静、清凉、神奇,体现了祖国山河无比美丽。阿里山是纯自然形态的,有面——大片森林,有点——“神木”,点面结合;由缓缓游赏到渐入佳境,层层深入。作者用多彩的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完美图画。移步换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一般以行踪为线索,这样可以表现景物在不同时间里的风貌神韵,可以展现景物的各种变化和不同面貌,给人一种移动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动态美、整体美。本文成功的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2)提问:下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明确:比喻。“汪洋”极言森林之大,“幢顶”言其高,“伞盖”言其茂密,“古寺宝塔”言其密不透风,遮天蔽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 3. 重点欣赏本文的语言。 提问:本文的语言怎样体现了音乐美和情韵美? 明确:词语本来就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用词语构成句子,连缀成篇,念起来自然就有了一定的声感。声感就是指语言的声音节奏所给人的一种具体的感受,美的语言能够做到和谐动听,流畅自然。所谓“掷地作金石声”。我国清代桐城派认为“文章之妙不出于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 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赋予音乐美。 语言的音乐美表现在: 首先在于节奏美。“节奏是艺术的生命”。从语言的角度看,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急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它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而构成声音的节奏。本文的语言就做到了这一点。例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读这段文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在静谧的世界里若有若无,引导读者进入了一种“禅的世界”、这段文字流畅而节奏鲜明,对偶句、比喻句、排笔句,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 其次,在于拟声美。客观事物在其发展变化中,往往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因此在汉语中便出现那了模拟各种声音的词,这种词叫拟声词。自古从来人们就十分重视运用这种词语来表述客观事物。拟声词运用的好,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还能显示出响亮的音乐美。本文也是如此。例如,作者模拟小火车的声音,用了拟声词“咣当咣当”,使读者联想到古式小火车,触发了“思古幽情”。 再次,在于音乐美。本文作者注意了双音节词的运用。例如:“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致、灵魂。” 这段文字全部使用双音节词,读来整齐匀称,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显示音乐美。本文有时还妙用助词,使句子完整,音节整齐,便于诵读。例如:“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 最后,在于修辞美。恰当运用修辞格不但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而且也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例如:“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这段文字中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读起来自然悦耳。总之,情韵美与音乐美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文生于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古代的论断都阐明情韵于语言的关系。 本文的情韵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融情于景;二是托物寄情。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