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
扬中市三跃中学 黄克荣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设疑、质疑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已屡见不鲜,但是“问答法”往往容易被贴上“启发式”的标签,误入乱“启”乱“发”或“启”而不“发”的歧途。君不见,许多课堂成了简单的“问答课”:层层设问,处处设问,时时设问,教师反反复复地提问,学生忙忙碌碌地问答,一堂课下来,留给学生思考活动的空间能有多少?这类课堂的误点为:一是随意问,口语式、判断式的设问,对不对,是不是,有没有……引来异口同声的回答,造成一种轰轰烈烈的课堂“效应”;二是笼统问,过深、过宽、过泛地设问。如:《本命年的回想》写了几件事?这几件事之间是何顺序?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蓝蓝的威尼斯》: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种美最重要,才使得威尼斯名扬天下?学生难于回答,只好教师“主导”了:想方设法地激励,想方设法地暗示,想方设法地搜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谁是举手答问人?寥寥无几,又况且你的答案,还得符合我的思路,其实这种请君入瓮法并不高明;三是低效问,不乏技巧和难度的设问,学生竟能在第一时间圆满答出,无点拨之功夫,无阅读之耗时,反应之迅速,语言之娴熟,神态之从容,答案之标准,令人叹为观止。自然引来一番夸奖,你好、我好,全都好了。问题是,让学生做不假思索的表面文章,教师不给予阅读上的导引、方法上的指点、思维上的点拨,而乐于舞弊式的暗示,即使能蒙出来,这样的设问又有何益?至于精彩的答问,某些公开课上并不少见。试想,标准式的答问似乎太标准、太流利,难免让人产生这样的联想:纵使学生基础好,头脑聪明,但这无须思考的瞬时答问之功底,真使人不难想到,你这一幕,莫非是一番如此这般“预习”排练后精心策划的表演,送给听课者看个分明,博得几片掌声,赢得一点荣誉,不让人发感想也难啊!假如这番推测有失公允,该又替学生鸣不平了:既然能迅速答出的问题,老师还煞有介事地设问,岂非浪费时间?说穿了,就是用设问的手段,“主导”学生围着你兜圈,好方便教者把自己准备好的货色匆匆灌给学生。究其实质,还是割舍不了老师的主体地位,用启发式的新瓶,灌装注入式的旧酒,这就是“满堂问”——“满堂灌”的翻版。
我并不反对问答法,相反,精巧的提问是点亮学生智慧之花的火种。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较普遍、功效较显著的教学手段。它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确定导向、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为了克服以前“满堂问”的现象,真正发挥提问的语言效应,我们必须切实弄清课堂提问的要求,讲究教学提问策略。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理解课文角度看,要抓住要害,简化提问。
要把语文阅读课上成语言思维训练课,须把用于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问之必须,弃之不行。因此,需深钻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并使提问体现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回环,发挥理解课文内容
和挖掘语言因素的双重功效。
课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1、关键点。大致包括:
(1)、教材的重点。这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处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
(2)、文章的点睛点。也即课文内容和中心的聚焦点。这种点睛之笔,往往有窥视中心、统帅全文的艺术功用,可以使文章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内部意义脉络贯通。因而于此处设置问点,自然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
(3)、作者的动情点。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
2、疑难点。对课文的疑点设问,自然无需多说。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
3、模糊点。这是指造成学生理解时似是而非的地方,其本质属于文章的疑难点。如《“诺漫底”号遇难记》中:哈尔威船长为何不选择逃生,却愿意与船徐徐的沉入大海?于此处设疑,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推敲,明晰概念,进而正确理解,并从中受到启迪。
二、从启迪思维角度看,应把握时机,优化提问。
孔子说:“不愤不徘,不启不发”。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可以说,着眼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课堂上都应该有一个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如《一面》中关于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鲁迅的外貌?为什么描写的内容会有所不同?这些描写都突出了 一个“瘦”字,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何作用?只有把握了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的“时空交叉”,才能真正做到问点的优化。
三、从问题设置的角度看,应机智灵活,有效提问。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得到,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如请你说说《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话的含义。(2)问题的设置指向要明了。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学生的思维角度会更清晰,不至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桃花源记》“你认为文中的世外桃源怎样?”“怎样”一词该从何而答,学生不明确。后来从教学内容看此问题应改为“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是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再如《与朱元思书》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异水的?”“哪几个方面”指向不明,后从教学内容来看,应理解为“作者写出了富春江水的哪些特点?”。
八年级语文蓝蓝的威尼斯测试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4分)
舷窗( ) 瑰宝( ) 鳞次栉比( ) 搁浅(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⑴其实,威尼斯是威尼斯,她有独特的瑰丽的形象。
瑰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十四五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代的宫殿和贵族院落,鳞次栉比。
鳞次栉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灯光照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节奏整齐、画面优美,请想象这幅美丽的图画,用另一种修辞手法加以描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词填空。(3分)
①据说,许多年代以前,威尼斯还是一片 的海滩。(荒凉、荒芜、荒僻)
②威尼斯人民和中国人民有 的友谊,亚得里亚海水和太平洋的怒潮是相通的。(深沉、深厚、深远)
③亚得里亚海的瑰宝,是威尼斯人用双手 起来的。(雕塑、雕刻、雕琢)
二.阅读理解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