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读文本,深入探究。
1、文章第一段写道:“这样的景象,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让你无法忘却,伴着你生生世世永远留在你的记忆深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1)突出了故乡炊烟的美丽壮观及在我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2)是对下文内容的总领;
(3)为全文营造了抒情气氛(或奠定了情感基调),有力于后文展开抒情议论。
2、赏析第二段中 “偶尔有微风吹来 ,弥漫在村庄的炊烟便向蔚蓝的天空飘去 ,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清晨雾霭笼罩下村庄的清新与美丽,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
3、文章第⑷段和第⑸段写母亲为我烤玉米的情节,有什么用意?
明确:①记忆中的母亲烤出的是“焦香可口”的玉米,如今年岁已老的母亲烤糊了玉米。但在作者口里,两种玉米吃出的都是一样的味,一样的情;②作者将两次烤出的玉米构成对比,意在突出母亲的那颗拳拳之心,那份博大无私的爱。
4、作者为什么说故乡的炊烟“更多是缘于母亲”?
明确:记忆中的炊烟是与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甚至是与烤鱼靠螃蟹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些都是母亲在生活困难的时期为我们解馋的美味;想起炊烟就想起母亲博大无私的爱;想到炊烟就想到了家的温暖,而这种温暖是母亲所给予的。
5、 怎么理解“故乡的炊烟是连接我生命的血脉”这句话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①故乡的炊烟伴随着我的成长,乡村的美丽,乡村的和谐,母亲的爱浸入了我幼时的生命;②乡村的炊烟永留在我记忆深处,生活的改善,年龄的增长也不会抹去对故园的思念,我永不会忘却拳拳的慈母之心。表达了“我”对故乡、对母亲深深的眷念之情,这种眷念之情永远不会停止,始终和生命相连。
6、第七段中,“如今,在我的故乡你很难看到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乡村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基本上成了绝迹的候鸟”,请谈谈这个句子的表达特点及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如今乡村里的土灶和烟囱比作绝迹的候鸟,是说乡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乡村原有的风貌已不复存在,表达了作者对“炊烟难觅”而生的遗憾和对故园无限的眷念。
7、 文中最后一句话“故乡的炊烟,曾经是母亲为我放飞的”,这句话有何作用?怎么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涵义。
明确:这句话在文章最后点明文章主旨,思念家乡,怀念母亲;母亲给了我童年的回忆,幸福的生活,给了我伟大无私的爱,没有母亲,就不会有我现在富足的生活。母亲为我放飞了梦想,但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依恋永远不会消失
8、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联系文本,说说你能体味出作者有哪些复杂情感?(此题是探究题,意在结合文本探究作者内心复杂情感)
明确:①既有对乡村摆脱贫穷,向城镇化方向发展而感到的欣喜;
②又有因乡村城镇化而使乡村失去了原有风味而感到失落;
③依然对故乡的炊烟充满着强烈的思念,对故园有着无尽的眷念;
④对慈祥母亲的怀念以及对母爱的赞美。
四、特色总结,借鉴吸收。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树、故乡的人……故乡可写的东西太多了,然而此文却以故乡炊烟为感情的载体,真可谓独辟蹊径。全文以炊烟为线索,串起了我美好的记忆,开头描绘出一幅青烟袅绕的“比任何一幅山水风景画都优美十倍”的山水画。将人带进了清新、恬淡、安静、和谐的山村,使人对故乡眷恋之情油然而生。但这还不是最美的,最美的炊烟是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如雾霭般弥漫在村庄的房屋、绿树上,使整个村庄犹如仙境一般。炊烟不仅装点了村庄,而且如闹钟一般,给农民提醒着时间。“只要父亲看见炊烟升起,就可以根据回家的路程而断定何时收工。”炊烟串起了无限的亲情。看到炊烟,自然就想起了母亲。然而这浸透着母爱的炊烟,现在竟如候鸟般绝迹了,从而透露出几多的伤感。
结语: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作品《九章•哀郢》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呢?多少海外赤子抱着落叶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无论你走得多远,但总犹如风筝一样,有一根用眷眷爱心织成的线,紧紧握在故乡的母亲手中!
五、比较欣赏,延伸拓展。
播放李行亮演唱的《故乡的炊烟》:
肩上背着那思念
路已走到故乡边
挥去异乡的疲惫
再绕过熟悉的稻田
燕子流连在云间
蜻蜓徘徊在水面
踏上记忆中的路
仿佛又回到那童年
调皮的孩子
放学去山边
母亲又等候在村前
晚归的渔夫
满载着喜悦
夕阳映照黝黑的脸
我看见那故乡的炊烟
如今就在眼前
我看见那故乡的炊烟
依然飘在天边
沉浸于动人的歌声之中,加深学生对于故乡的炊烟的印象。然后围绕“思念故乡、感悟母爱”主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