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说课稿 为贯彻“洋思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减少公开课中教师的表演成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注重体现语文本身的艺术特征和语文教学的艺术。我将《炊烟》的教学方案设计如下: 一.《炊烟》一文教学的主旨:借鉴蒙太奇的手法、结合绘画的技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艺术家”,借助对课文的解读、鉴赏,由学生在心中完成画作《炊烟》的构图。藉此学习、体会文中刻画人物的方式方法;体会细致地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文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起促发灵感、引导思索的作用。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刻画人物方式方法。体会观察生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难点:学习体会通过外部环境、人物对比以及直接刻画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自觉积累生活积累素材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三.教学进程的设置和内容的安排 进程设置: 导入 两个与文本结合的学习阶段 自编自演情景剧阶段,对文本的拓展 布置作业 内容安排: Flash配合钢琴协奏曲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幻想,引入对“炊烟背后的故事”的思索。展开讨论。 第一阶段的任务→初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①情节发展②人物//中心人物 借助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设计自己所理解的flash。(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解读) 第二阶段的任务→精读课文,分析中心人物的刻画:完成两副人物画。 借助绘画中人物画的技巧,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写法。体会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 第三阶段的任务→对课文的拓展训练,自编自导自演,各取所长、所好,在实践中检验对课文的理解深度。 布置作业 结合课后练习再次品读文章; 思考文中开始部分省略号的作用;(兴趣题) 将情景剧的表演“剧本化”,写一篇文章。
十六、 炊烟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感受散文化诗意的记叙语言; 了解观察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掌握刻画人物的方式方法。 能力目标:体会作者描写刻画人物的方式方法,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自觉积累语文素材。 情感目标:体会并学习山区人民的质朴情感和善良美好的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观察生活和写作的关系,掌握刻画人物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难点:学习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运用于写作实践。 教学过程: 导入:在悠悠的“my memory”中播放flash,引导学生思考、展开联想:“画面背后的故事”。(2分钟) 学生发言讨论。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赵丽宏是如何为我们讲述《炊烟》的故事的。(幻灯)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看谁能在5分钟后解决下列问题:(幻灯) ①《炊烟》中故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 ②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其中的中心人物是谁? (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可以把发言时间控制在1分钟) 2.学生交流发言,教师不做评论(2~~3分钟) 3.大家的发言非常的精彩,现在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炊烟的故事”的展开有什么线索吗?(幻灯) 明确:有——炊烟。(幻灯) 非常好,请大家看课文的开头部分。 4.教师朗诵前面1、2、3两节,请同学读4、5节,然后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一节。(凸现诗意的语言) 问:你觉得这些文字美吗?文章的首尾都用了散文般诗意的语言描写了“炊烟”,你认为“诗意”的语言“美”在哪里? 句式上:假如…… 量词上:一种、一个、一方…… 修饰的词语…… 修辞上:比喻、排比…… (这里只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就行,不提供很明确的讲解) 5.刚才同学们发现了“炊烟”这条线索,那除了“炊烟”这条线索外,还有其他线索吗?(线索:自始至终贯穿始终的东西) 明确:“我”的游踪、心理变化。(幻灯) 6.现在我们就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了:人物和中心人物。(幻灯) 问:人物有几个?(幻灯) 明确:有三个:“我”“她”“他”(幻灯) 问:作者是为写“我”而写“我”,还是为写其他人而写“我”? 问:三个人中,中心人物是哪几个?(幻灯) 明确:“她”和“他”(幻灯) 精读课文,分析中心人物 如果给你一张白纸,请你画一个人物,你会怎么构思呢? (结合《春笋》对“放牛娃”的刻画p12:通过放牛娃的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用雨后天晴的美好环境,来烘托雨后春笋的成长)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适当提示:可通过“外”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如通过环境来烘托刻画人物(比如说《独钓寒江雪》中,只有一叶孤舟,孤舟里伸一根钓竿,周围是一片雪景,不出现人物,但我们却可以很真切的感受出孤舟的人物和他的心境)或通过人物的对照来刻画人物(比如说画刘胡兰,可以通过画敌人的卑鄙嘴脸来突出刘胡兰英勇无畏的形象);也通过“内”部的描写,也就是直接来刻画人物,如对人物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等的描写。(漫画里也把人物的心理、语言画出来) 下面我们来看,在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刻画“她”和“他”的?(幻灯“她”“他”)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相关的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表现人物的哪些特点。 学生自读。 自读解决问题。先讨论“她”后讨论“他”,(讲“他”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对应的部分)明确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等的描写刻画了“她”和“他”纯朴、善良的品质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幻灯总结) 教师简要归纳:为什么作者能如此细致、传神的刻画如此鲜活的人物呢?对,善于观察生活,做个有心人。 学生自编自演,开展“角色大反串”,活学活用。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接触过很多人和事,其中一定有过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或让我们为之感动的。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角色大反串”。用你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反串我们身边都熟悉的同学或老师,我们看了你的表演之后,能够很快的想到“他”“她”是谁;或者也可以动起你的笔,用文字写出“他”“她”,根据你所描绘的特点,我们也能马上想到“他”“她”是谁。给大家3——5分钟时间来准备一下,如果需要合作的同学可以轻轻的切磋一下。 学生准备,教师巡视,给予一定的指导。 学生上台表演或朗读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结合练习再次品味文章。 体会文中省略号的作用。(兴趣题) 将情景剧的表演“剧本化”,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作文。
《炊烟》评课 《炊烟》是第一册第三单元“人物描写”中的一篇阅读课文。陈萍老师能较好扣住教学重点,精心制作多媒体,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陈萍老师设计的导入较有特点,利用声画,请学生想象画面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学习赵丽宏的《炊烟》的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及分析人物个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 课堂内安排角色大反串,使得课堂较有生气,气氛热烈。也能够使学生注重观察人物,刻画出人物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可供商榷之处。 按照学生的回答情况,可把“《炊烟》中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这一问题改为“简述故事情节”更明确。 陈老师对学生的个别回答未予指正,如“优美地在天上飘”学生回答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但实际并不是,这只是描绘炊烟的形态而已。 在进行角色大反串时,学生的演示多数偏于简单,应突出“细致观察”中的“细致”二字。 上课初始时,问题设计不是环环相扣式,教学思路显得有点乱。 虽然老师要求学生朗读四、五两节,但学生读了第四节,就叫学生中止朗读。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