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炊烟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观察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理解通过写事来写人的方法。掌握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人物的方法,朗读时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作者对山里人真诚、纯朴品质的由衷赞美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小木屋中主人真诚、纯朴的品质,并归纳出有关的事例,进而理解题意。

2、难点:学习本文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学习作者善于在平常的事物中寄蕴深切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全文,着重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罕、缕、坳、掸、怅惆、腼腆、舀、邋遢、畔、茸茸、嫌、憧憬。

2.分析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领会过渡语句承前启后的作用。

3.学习小木屋中主人真诚、纯朴的品质,并归纳出有关的事例,进而理解题意。

二、教学过程

1.掌握已有注释的词语的音、形、义,理解尚未注释的词语,如:质朴、惶乱、节奏、叮嘱、耳畔、协奏、打量。抚慰、颇为、林涛、动心夺魄。

2、理解《炊烟》题意,这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此文不以《山村人家》、《小木屋里的主人》、《陌生山民质朴情》等作标题,却以缥缈的“炊烟”为题,理由有二:

第一,课文提示中有“多么浪漫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语,而“炊烟”正符合这一画面的特色。那袅袅的炊烟,确是一幅别有韵味的山村风景画,有浓郁的抒情味,更能令读者咀嚼其中的诗情意。第二,“炊烟”是在特定环境中的事物,意味着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突然遇到了人家。这当然能给人一种希望,自然界毕竟和人类相通,而“炊烟”恰是一位引导者,引导“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正是作者以《炊烟》为题的真谛。

3、 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抒情韵味的记叙文。

全文结构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节),写我对炊烟的渴求和看到“炊烟”后的希望。

第二部分(第5-21节),具体生动地写小木屋主人热诚地接待了“我”。

第三部分(第22节),照应开头,写“我”对山区人民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主要思想:以“炊烟”为线索,描述了山区一对纯朴、善良而又有美好理想的中年夫妇,歌颂山里人真诚纯朴、乐于助人的精神。

4、构思精巧,思路清晰。

作者以“炊烟”为线索,由渴望炊烟→看见炊烟→走向炊烟→走进炊烟下的小木屋→告别炊烟→对炊烟礼赞,一气呵成,段段相连,思路明了。

5.分析全文结构,理解“烟——屋——人”之间的内在联系。

文章起段用两个假设句,表现了迫切盼望看见“炊烟”的心情;并用抒情笔调诠释“炊烟”的隽永之意。接着写“终于看见了在这山坳里的炊烟”,并引出了小木屋的主人,写“我”受到山里人的热诚接待,小木屋中感人的事正是全文的主体。由此可见,写炊烟是为了写人,写人是为了突出山里劳动者的好品德。于是一幅真诚助人的图,也便生动而感人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一、 板书设计

《炊烟》段意

①盼望看见炊烟,终于看见炊烟。

②小木屋主人热诚接待了“我”。

③照应开头,再寄深情于“炊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分析段落的基础上,归纳中心思想,学习小木屋主人真诚助人的精神。

2.学习本文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学习作者善于在平常的事物中寄蕴深切情感的写作方法。

3.完成课后练习,加强综合训练能力。

二、教学过程

l.归纳中心思想:

“炊烟”引导“我”遇见小木屋的主人,歌颂山里人真诚。 纯朴、乐于助人的精神。

2.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姿多彩,表述生动。举出这类实例,认真学习。

如:“那是一种动人的招手,是一种充满魁力的微笑,是一个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友好地向你挥动着一方柔情的白手绢。

这一抒情优美的长句,融入了排比、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将“炊烟”所含的隽永之意,十分感人而生动地写出来了。

3. 写作特色

(1)观察细致,生动描述。例1:“她一边笑着,一边又从水缸里舀水洗那口空着的铁锅,一连洗了三遍。”写出了这位女主人的勤劳和热诚,体察到城里人爱清洁的心态。例2:“简朴而结实的桌、椅、橱,…一架亮晶晶的半导体收音机,挂在一张毛茸茸的兽皮边上。”--写出了山里人家中摆设的特点,并将传统风味和现代气息结合,体现了山村正随时代步伐前进。

(2)构思精巧,思路清晰。作者以“炊烟”为线索,由渴望炊烟→看见炊烟→走向炊烟→走进炊烟下的小木屋→告别炊烟→对炊烟礼赞,一气呵成,段段相连,思路明了。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炊烟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炊烟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