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爱情课” ──《致女儿的信》教学谈 山东省青岛市第四十二中学 董 彬 爱情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什么是爱情?”正值花季的少男少女,必然对爱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致女儿的信》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充满诗意的故事为我们的初中学生阐释了爱情的真谛。我设想借助这为数不多的“爱情”教材资源,给学生一次综合的“爱情”引导与启迪。 在我的精心设计与引导下,教学顺畅的进行着:情境导入激发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整体感知部分学生很容易得找到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的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认识到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它“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研读与赏析部分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上帝的最后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出乎意料的是在体验与反思部分出现了一个不和谐音。我本来设想先唤起学生朦胧的情感体验(我想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正常的而又自然的,但他们决不会公开表达这种感受),再引导学生借助他人的生活智慧,更好地思考爱情。谁知当我问道:“你们一定也有过朦胧的爱的体验吧?我觉得这对你们来说是一种非常正常而又自然的情感……”下面先是一阵骚动和轻笑,紧接着倾听明显地专注起来。 “有。”一石激起千层浪。刹时间所有的目光都像专注到了这个学生身上。真有敢于吐露心声的学生?“那请你说说看。” “我的妈妈很爱我,我也很爱我的妈妈。”全班哄堂大笑。刚刚渐入佳境的氛围瞬间荡然无存,我恼怒异常──这分明带有捣乱的成分,而且抓住了我表达上的不严谨──“爱”,而非“爱情”。 为什么不引导学生由对母爱的认识转而到对爱情的认识呢?再说周一批阅的一篇学生周记一直让我如鲠在咽,这位学生因与妈妈在学习问题上产生分歧,而称妈妈为“披着人皮的狼。”我灵光闪现,决定因势利导。“爱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人类所有美好的感情。这当中有来自同学朋友恋人的感情,有来自师生之间的感情,更有来自父母亲人之间的感情。这当中最伟大最真挚的莫过于父母之爱了。同学们一定还记得西北那个母牛为小牛拦水车的“母爱”故事吧?” 在我的深情诉说的引导下,学生们接下去诉说的母爱故事更是精彩纷呈。其中一个学生讲述了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一个小伙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结果这个姑娘是女巫,他答应小伙子求爱的前提是要他母亲的心。小伙子苦恼不已,而这位母亲得知原因后,毫不犹豫的挖出了自己的心脏。小伙子兴高采烈的捧着母亲的心脏去献给女巫。在路上不小心摔到了,那颗心立即说:“我的儿,你摔疼了吗?” 还有一个学生娓娓讲述了《血色母爱》:一对母女在滑雪场偏离滑道遇到雪崩,因为她们身穿浅色的滑雪服,给空中搜寻他们的飞机带来了难度,母亲不惜用自己的鲜血营救自己的女儿。 这时,已有近一半的同学在她的讲述中潸然泪下。我也心潮起伏,于是我给学生讲起了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其实母爱之所以如此伟大,就是因为它的不求回报。我们同学都提到了母爱的伟大,但父亲的爱可能更深沉伟大,这是我在为人母之后才感受到的。我一直与母亲比较亲近,因为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肃的,在学生时代为数不多的交流也全是训斥。曾经有一度我甚至认为自己可能不是他的孩子。再后来,我毕业了踏入社会,我们之间的关系缓和了很多。再后来,我结婚了,我的新家与妈妈家仅有3分钟的路程,经常去蹭饭吃。可是每次回家,父亲总是远远的跟着我,看着我打开门,屋里亮起了灯才独自离去。只为怕他20多岁的女儿在这3分钟内有什么意外。而他粗心的女儿经从未觉察过。这件事是我在很久以后听母亲说起的。现在,我有了孩子,下班后要和孩子一起在妈妈家吃饭。每次回家的时候,父亲总要送我们到楼下,看我们上了车,默默记下车号才一个人回去,一个70多岁的老人,仅仅怕我们母女出什么意外才这样来回的上下5楼……”我已然哽咽住了。“……我想你们的父母也是这样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的全身心爱着你们,你们愿意把这份爱与大家分享吗?” 这真情告白又一次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大家无一例外的满含深情的倾诉着父母对自己的种种关爱,而且都不自觉的着力渲染细节,倾诉者和倾听者均在不觉中泪流满面……,然而,这并非我要达到的目的。于是我又进一步引导:“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又是怎样回报这份爱的呢?”答案可想而知,与刚刚的热烈形成强烈的反差,但大家都明显地陷入了沉思。个别学生的回答也显得苍白无力:好好学习,帮父母作家务……“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的理解爱,学会爱,回报爱。”这才是我想要的效果。那个称妈妈为“披着人皮的狼”的学生默默低下了头。“我们连人类情感中最基本的父母之爱都不尽了解,更何况是爱情呢?我想“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的必修课。下面我们还是从故事和古诗中去借鉴一下他人的生活智慧,来好好的反思爱情的真谛吧。”于是我又将转走的话题引入正题。 因为意料之外的这段插曲,学生在“收获平台”的“与大家分享你对爱情的认识”中又掀起了这堂课的第三个高潮。“爱情除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外,还包含生活积淀的大智大勇。”“爱情是双方面的,它不止意味着索取,还应意味着付出。”“爱情是美好的,要珍惜这份感情”“爱情就是要负责任”…… 听着这些极富哲理的感悟,我感慨万千:“爱情是如此美好,但在我们还没有学会爱我们的父母之前,在我们尚未积累生活的智慧之前,在我们还没有学会付出、负责任、珍惜之前,就偷吃禁果,只能饱尝酸涩,甚至是伤害,希望我们同学能从学会爱我们的父母开始,用我们一生的时光去学习爱。当我们的身心真正成熟时,再去用心品尝爱情的甘美。” 这堂课学生对“爱情”等达到如此深刻的理解是我始料未及的,而这恐怕与课堂中意外出现的插曲不无关系,通过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学生树立起了正确的爱情观。由此可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从学生的思考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因势利导,把它作为教学过程的“生成点”,由此生发开去,有时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出现教学事件时,与其简单的否定学生,不如“将计就计”,这样既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顺势轻松解决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我想,这堂“爱情课”不仅会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是对学生的一次“爱”的洗礼,而且也给了我一次生活的反思。我想,我也在随着学生一并走向成熟。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我们的“爱情课”──《致女儿的信》教学谈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