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山东省威海市第十六中学 刘 霞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歌德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当我们遇到这个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简介作者:(图片显示作者照片及文字信息。)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积累词语: 繁衍忐忑迷惑不解无与伦比怒不可遏 曙光刹那间勃然大怒伫立凝视化为乌有 2、用一个词语说出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学生交流:感动、震撼等。 师:如果细读课文的话,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再读课文,思考体验 1、文中的“我”(父亲)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说到了祖母玛丽娅给少年的“我”讲的故事。跳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读出主要信息)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人 住宅 田地 3、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那么上帝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明确: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4、五十多年中不变的是什么?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美和力量,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概括。 明确:勃然大怒 怒不可遏(模仿朗读) 伫立凝视。 6、齐读:上帝第三次反映的语句,讨论:上帝为什么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呢? 提示:爱情高于上帝,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品味语言: 课后练习二或点评自己欣赏的语句。 四、迁移探究,情感升华 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幸福。”教师出示一份案例,请同学们谈谈打算怎样度过这段情感萌动的青春时期? 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 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因为她总想看到他,她去校外学习就是想要见到他。后来她主动给他写纸条,他俩常常单独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为此,她成绩下降,上课神情恍惚,和同学相处情绪也很不稳定。老师家长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她做工作,可她就是抹不去他的影子。再后来,家长让她转学了。他们再没联系。 学生针对案例畅所欲言,谈对中学生早恋的认识,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懂得现在不是恋爱的季节,品尝的只有苦涩。追求应有的爱,那是一种理智;放弃不应有的爱,那是一种轻松。 师: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现在请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你对爱情的理解。 小结:老师今天从同学们中了解了许多爱情的箴言,最后我想把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成熟的爱情并不轻易表现出来,它的声音是低的,它是谦逊的、退让的、潜伏的,等待了又等待。 五、布置作业 A类:积累有关爱情的古诗句或名言警句,积累佳句。 B类: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 忠诚 心灵的追念 美 力量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