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 ──一切景语皆情语 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学院附属中学 孟中敏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于二次大战中所写的一篇战地通讯,一位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素不相识却情同母子,这种情感超越国界,这种情谊血肉相连,这份厚重的人性美的辉却是由一对小小的蜡烛所放射……全文的故事内容相对较简单,作为略读课文,一课时给予学生最主要的应是人物的情感熏陶,以及情感背后的艺术手法,为此,我确定了“蜡烛──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题式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品味文章中细腻的描写,领会物象与其内在情感的联系。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感悟内在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物象导入 要求学生用“蜡烛”造一个句子,比较评价这些句子的妙法所在。 (设计意图:意在言语训练中引出本文学习: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蜡烛〉的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中“蜡烛”有何意义。) 二、内容感知 阅读后完成100字以内的课文简介。 (设计意图:此环节视班级情况给予一定的提示,但简介中必须含“蜡烛”二字,目的在于以写带读,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 三、语言品味 朗读交流文中耐人寻味的语句,品味细腻感人的描写。 1、11次炮火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6次对蜡烛的描写。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4次黑色围巾的描写。 (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爬三跪的动作描写。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小组学习与班级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文中的描写手法,认识战争的残酷、蜡烛的的深沉含义、围巾所渲染的庄重气氛、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情谊。) 四、延伸拓展 1、完成句子:这是一支 蜡烛,它 。 (设计意图:此题置于“延伸拓展”部分,实际是对本文学习的一次总结与深化,既是内容概括,又是情感深化,与“内容简介”有相通的部分,但又更进一层。例如:这是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点在苏联红军烈士坟前的蜡烛,它燃烧出的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它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交流其他有特定含义的物象。 (设计意图: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仅是蜡烛,生活中,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事物赋予了人们的情思,以此题延展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 课后从物象、内容、情感三方面赏读《百合花》(茹志鹃)。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是借白净纯洁的“百合花”的意象来表现中国战争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百合花。在题材、主题与写法上与蜡烛一文都有相通之处,课外阅读既是巩固课堂教学,也是拓展训练。)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蜡烛,西蒙诺夫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蜡烛》教学设计──一切景语皆情语原文赏析
|